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高教泰斗潘懋元:“把学生当儿子,把儿子当学生”(图)
//www.workercn.cn2014-09-1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潘懋元在学术沙龙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供图

  名片朴素干净,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人亦如此。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未到采访时间,94岁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早早等在房间里。见到记者前来,坚持站起身和每个人握手,双手递送名片。

  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自1935年初登讲台的那一刻算起,整整79年与学生为伴,这仿佛成了他的“职业病”: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又禁不住地把他们当孩子般照料。

  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校长,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60年前,面对中国无高等教育学科的窘状,他振臂发出了“大学生岂能像中学生、小学生一样教”的诘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开疆拓土。今天,他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埋首教案,驻足课堂。

  治学之道:板凳敢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潘懋元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句箴言,“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他一生秉持的治学之道,也是每届学生初入师门时必须牢记的“潘氏守则”。他告诫弟子,做学问,必须“自强不息、自甘寂寞、自讨苦吃”。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教育研究领域却一直沿用普通教育理论来研究高教。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的潘懋元敏锐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他力倡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第一次把“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搬上课堂。

  有人用“60岁出成果”形容潘懋元——别人60退休了,他却偏偏开始和时间赛跑。1978年,58岁的潘懋元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筹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申请到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被评为首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等。

  他强调学科发展“要第一,不要唯一”,积极谋划和支持其他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先后促成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四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他以辛勤的工作和开拓性的探索,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他的学生说:“先生常向我们提起,理论研究中切忌‘大、空、洋’。‘大’就是题目大、口气大,认为别人的研究一无是处,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填补空白’的;‘空’即研究的结论纯粹是由理论推导出来,空话连篇;‘洋’就是喜欢搬洋人的话,以壮大自己的声势。而真正的理论,必须是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在近年的社会调查中,潘懋元还带着学生们一起坐火车、坐大巴,先后去过长沙、宁波、成都等地,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他认为,高等教育学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如果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不投入到实践中,仅是纯思辨,就不符合学科的性质,这一学科就很难有新的发展。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