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潘建伟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5月26日摄)。
“很抱歉,量子卫星项目最近遇到一个难题,我们花了很大工夫才解决,有点累。”记者面前的潘建伟,个子不高,穿着一件旧衬衫,有些蓬乱的头发和紧皱的眉头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而一聊起项目的进展,潘建伟的眼中立刻泛起激情:“量子京沪干线主要节点进展顺利,明年底可以交付。量子卫星升空后,世界上第一个星地结合的量子通信网就成型了……”
27岁入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41岁当选“最年轻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大奖。如今,45岁的潘建伟正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科研团队,跻身国际前沿,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回首20多年“量子路”,潘建伟一再提起的,是他的科学之爱和报国之情。
1992年,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不合常理”的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从此,他将量子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1996年,潘建伟来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进入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国际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带领下的科研小组里,潘建伟逐渐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2001年,潘建伟回国筹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
2012年初,以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为核心的技术队伍,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了国际上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中科院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
“目前,‘京沪干线’的合肥、济南、北京节点都已建成,上海节点正在建设,2016年底整个项目将交付使用。”潘建伟告诉记者,传统的通信安全依赖于加密算法的复杂度,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被破解的时间越来越短。而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论上唯一被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京沪干线”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广域量子通信网,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国防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
据介绍,要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还需要借助“量子卫星”。2011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我国启动建设,计划于2016年发射升空。
“我们和中科院半导体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成都光电研究所合作,目前卫星的研制进展顺利。”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告诉记者,“京沪干线”和“量子卫星”相结合,就可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奠定基础。
(据新华社合肥6月1日电)
潘建伟:量子世界的探索者 | 2012-01-17 |
潘建伟:2011年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 | 2012-01-17 |
十八大代表李小英:传播科学之美(图) | 2012-01-17 |
李传锋:“玩”出来的青年物理学家(图) | 2012-01-17 |
潘建伟:量子世界逐梦人(图) | 2012-01-17 |
潘建伟:在量子世界里放飞梦想 | 2012-01-17 |
潘建伟:“量子梦”托起中国梦 | 2012-01-17 |
潘建伟:心里有个量子梦 | 2012-01-17 |
潘建伟:“量子梦”托起中国梦 | 2012-01-17 |
清华“学神”祖充:“藏身”实验室每周科研... | 201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