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张海方
半路出家学吹号
1981年出生的司务长张海方是联合军乐团内空军代表队最老的“年轻”同志。此话怎讲?自1999年当兵入伍,张海方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后勤保障工作。2009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国庆60周年的大阅兵,虽说仍然是制作菜谱、协调食材的司务长,可近距离接触那些肩扛大号、手提大鼓的军乐队员,着实让他心里痒痒。回到部队后,他买了一把中音号自学,还把休假的时间拿出来拜师学艺。如今在联合军乐团内,他的专业未必最好,但那学艺的劲头一定是最足的,用他的话说,“半路出家,只为天安门城楼前那荣耀的一刻!”
丹巴拉姆
导弹发射连的女兵
“从军乐中,我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的历史。”来自第二炮兵女子导弹发射连的导弹发射号手、藏族女兵丹巴拉姆,是联合军乐团的一名小号演奏员。从“点火”大国长剑的号手,到奏响军乐的文艺战士,丹巴拉姆说,印象最深的是从这音乐中感悟到了前辈的艰辛、和平的珍贵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她说,演奏的乐曲中,最熟悉的就是《国歌》,爷爷每次听到《国歌》时,都会神情庄重、紧握双拳,经历过旧社会的爷爷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来到阅兵村后,丹巴拉姆找来学习资料,更加读懂了《国歌》背后的故事。她告诉记者:“我的脸晒黑了,可心却更加亮堂,演奏的曲子更有情感了。”
梁成龙
特战兵王变身“音准哥”
战场与舞台,特战兵王与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作为战场上的“特战精兵”,“一等功臣”梁成龙做梦也没有想到,常年在各级比武中独占鳌头的自己,却差点因为张嘴“不着调”,差点被合唱团扫地出门。
当年驰骋在训练场上的佼佼者,如今能在舞台上把音唱准吗?有人笑他说:“瞧你浑身上下哪有一点文艺细胞,就别瞎折腾了。”梁成龙则拿出了强攻山头的精神,他从单个音符开始练习,像对待步枪里的子弹那样反复校准。
“哆……来……咪……哆……来……咪……”梁成龙的嘴巴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反复念叨着演唱歌曲的乐谱片段,大家都说他“着了魔”。
梁成龙每天对着钢琴伴奏检查音准,对着清唱样本反复模仿,把自己唱的曲子录下来给教歌员打分……从整音到半音,从单音到和弦,梁成龙逐渐能听清别人的音准,也能准确无误地演唱所有歌曲。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奇迹发生了!”在专业人士看来,音准问题是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可这个“先天缺陷”却被梁成龙给攻克了。
大家都说,这个梁成龙不简单,能武能文,上得了天、下得了海,还能站在舞台上把歌唱,真不愧是百里挑一的“特战精兵”。12、13版文字图片 解放军报供
军乐团面孔
邹锐
“幕后”英雄
既非上场演奏员,也非乐队指挥,邹锐注定不是那个暴露在镁光灯下的“明星”。不过,只要说起这位联合军乐团的团长,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邹团长功不可没。”
以解放军军乐团为班底组建的千人联合军乐团中,2/3的演奏员是第一次参加阅兵,71%是业余队员。然而,联合军乐团的地位又非常重要,他们位于天安门城楼的正前方,他们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他们是阅兵中的“时间指南”:国旗班将按每分钟96拍完成升旗,徒步方队要按照演奏节拍完成受阅,他们的演奏精准程度对于确保阅兵方队步伐整齐、衔接紧密十分关键。难怪有人说,一群业余队员要想在国之大典上“不差一秒”地完成任务,难于上天。
邹团长的心里有谱,他让专业队员与业余队员结对子、传帮带,办起了管乐强化班,先后5次组织解放军军乐团等专业演奏员开展对口辅导;他掀起了争学比拼的热潮,百名“训练标兵”成为训练领头羊;他举办了4场示范音乐会,让队员们从“示范”中看标准、找感觉;他还利用阅兵集训的机会培养了100多位业余乐队指挥,为的是给基层部队留下军乐骨干人才。
演奏员出身的邹团长自然能号准演奏员的脉。来自第二炮兵女子导弹发射连的操作号手丹巴拉姆最初训练时总不得要领,邹团长鼓励她说:“导弹都能送上天,军乐也能吹准音。”打击乐演奏员程群在练习中鼓槌断裂几十根,左肩肿痛,手上磨起多个水泡,邹团长托人送来药品和慰问品,还嘱托他科学训练多休息。
尽管患有腰肌劳损,尽管邹锐是一团之长,只要全团在训练场上演练,即便热浪滚滚,他也要和队员们站在一起。他常说:“一个团队,心要在一块,行也要在一起。”
团长如此身先士卒,队员们自然士气高涨。也难怪在近几次的合练中,联合军乐团的演奏水平一次又一次让人刮目相看。其实,邹锐也知道,阅兵那天,他并非是摄像机、照相机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只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邹团长其实就是这个团队的火车头和旗手,虽居“幕后”,也乃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