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国铸剑
——记西北某基地研究员、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上)
本报记者 陈小菁 邹维荣 特约记者 宗兆盾 通讯员 许京木
上图:胸怀忧患,矢志强军,陈德明的目光始终瞄准未来战场。地图,是他进行科研攻关不可或缺的“工具”。王泗江摄
大漠戈壁,暗夜无声。突然,一枚“敌”导弹挟雷裹电,远远飞来……
“跟踪目标!”西北某基地反导试验指挥大厅响起急促的调度口令。指挥显示平台上,数据、曲线频闪,该部配置在大漠中的各类设备密切追踪“敌弹”。
“发射!”一枚反导拦截导弹呼啸升空,数分钟后,显示屏传来“敌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两弹碰撞发出的光芒照亮茫茫夜空,我国又一次反导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欢呼,握手,拥抱……指挥大厅内,大家将赞许目光投向指挥席上的一个身影——反导试验靶场系统副总设计师、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这一刻,他热泪盈眶。从白手创业托举神剑腾飞,到奠基铸盾助力神剑出鞘,几十项国家和军队奖项、发明专利作证,陈德明和他的团队矢志强军、捍卫祖国天疆的创新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歇。
和平是一种实力的较量,是顶尖技术的激烈对抗。他扛起如山使命——
敢为人先,反导试验打出国威军威
1991年1月18日,中东战云密布。
这是令陈德明难以忘怀的电视画面:美军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并摧毁一枚伊拉克飞毛腿导弹。
双弹碰撞燃起的耀眼火球,显示了世界军事技术竞争的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反导,也催生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新课题。陈德明意识到,光有“长剑”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防御的“坚盾”,“既要打得到敌人,也要防止被敌人打。”
不久,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该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这一任命并非偶然。在此之前,陈德明便以超常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带领课题组跟踪国际最为先进的反导技术,大胆开展预研工作,比任务正式下达整整提前了两年。
反导技术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运用复杂的系统,识别、定轨、拦截神出鬼没、高速运行、能量巨大的来袭导弹。这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筹码。
“和平是一种实力的较量,是顶尖技术的激烈对抗。只有登上战略的制高点,才能赢得国家安全的主动权。”陈德明和同事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向这一高地发起冲锋。
人们常说,弹道无痕。反导,首先要“看得见”:由于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目标信号少,反导系统发现距离短、反应时间少,准确的目标识别、高精度弹道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为了让无形的弹道“显影”,陈德明向导弹精密定轨预报技术发起攻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创造性构建起新的方法体系,为反导靶场试验的进行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在该基地,陈德明有个特殊的“闹钟”。由于经常废寝忘食投入攻关,一干就是一整天,他不得不给自己设了个“下班闹钟”——23:30,提醒自己该下班回家了。
一天晚上,陈德明突然抱着一大捆数据资料在晚上10点前回到了家,妻子马丽正疑惑地想要说什么时,陈德明说:“我实在太累了,想痛痛快快先睡一觉。”
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妻子心疼得说不出话来,倒了杯牛奶拿给他喝。一转身,却看到陈德明已经穿着鞋,和衣倒在床上睡着了。
凌晨3点,妻子一觉醒来,发现陈德明不见了。一束光从书房透出来,陈德明正在电脑桌前专心地进行建模计算,手边放着半杯咖啡……
那段日子,陈德明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境界。吃饭时想到关键技术,他扔下碗筷冲进书房;睡觉时有了新思路,他立刻翻身起床记在纸上……近千个日日夜夜,无数次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和他的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几年沉寂,厚积薄发。他创造性研究提出基于独立测元的自由融合技术,研究群目标定轨预报技术,破解了导弹多批次、群目标的精密定轨预报问题……他和团队取得一系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成果,解决了困扰我军武器装备试验的重大问题。
几年沉寂,一默如雷。大漠深处一声巨响,一枚拦截弹犹如神剑出鞘,一击命中高速飞行的靶弹。初战告捷,反导试验打出了国威、军威!
回望海湾战争反导的火光,陈德明颇为自豪:两次反导,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在祖国大漠上空上演的“剑起弹落”精彩一幕,完成的是技术更复杂、国防意义更大的中段反导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反导拦截技术的国家。
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了一等功。面对褒奖,他丝毫没有懈怠,转身投入到下一个攻关课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