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永恒的信念
//www.workercn.cn2017-08-23来源: 兵团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以水土开发为突破口,发展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定要大面积种植棉花,开垦10万亩荒地,再造一个六十七团。”

这是誓言,更是行动。

83天,这是机关干部、工作人员1年在生产一线劳动的天数。这期间,石书江带头参加劳动,即便是无法参加,他也让妻子顶上。在水利工程点、牧业生产基地,垦荒大会战现场,处处有石书江的身影。

天冷了,当冷风夹着雪花在荒原肆虐,他坚守在开发现场指挥施工;天黑了,刺骨的寒风直往四处透风的帐篷里钻,饱受风湿折磨的他疼得直冒汗……14年过去了,石书江当年的豪情壮志变成了现实:六十七团耕地面积从最初的3万亩,变成了13万亩;全团生产总值从2715万元增长到2.78亿元;职均收入从5434元增加到24550元,拿回来一句全团近2000户职工群众搬进新居。

他带领职工群众再造了3个六十七团。

“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我的!”

2012年6月,石书江的妻子郭红从乌鲁木齐回到六十七团,政委高文生心怀敬意,想请郭红吃顿便饭。就在饭店门口,郭红噙着泪水婉言谢绝:“算了。

书江若在,肯定不同意!”

在很多人眼里,石书江很抠。一件160元买的滑雪服穿了七八年还在穿,一双穿了20年的旅游鞋仍舍不得扔。

但只有与他相濡以沫的郭红,比常人更理解石书江的“抠”。

1997年,石书江到六十七团上任,穿着一件掉色的夹克,鞋子裤子上全是土,以致当时有人把司机误认为团长。

作为司机,吴江算是领教了石书江的“抠”:多次请示买雪地胎,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再凑合着用用”。

“石书江的确很抠。”有人说。

2002年至2004年,正是六十七团大建设时期,平日里缓发工资,机关干部们都不吭声。可到了年底,当别的团场的干部们高高兴兴地置办年货时,石书江的举动让所有人都哭笑不得:以羊顶工资。

“谁都要养家,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怨言像雪片一样扑来,却未能动摇他致富职工群众的理想。“搞好水土开发是六十七团的希望所在,脱贫致富是六十七团最重要的任务,必须集中一切财力打好基础。”石书江知道,害怕、抱怨、退缩,所有努力都会白费。

“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我的!”石书江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石书江对别人抠,对自己更抠。走进他家,除了几把木头椅子外,电视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台威力牌洗衣机是妻子的陪嫁,老式大立柜和席梦思床垫是弟弟淘汰不要的。

“石书江很抠,但抠得让人心里很温暖。”又有人说。

有一年棉花测产,大家辛苦到中午,石书江让办公室主任徐国华安排午饭。深知他脾气的徐国华“知趣”地说:

“吃个拌面就好。”

石书江立即打断了他:“都辛苦,不能这么小气,给大家来个豪华拌面。”

“豪华拌面就贵1元钱。”回忆起这事,徐国华眼中闪着泪光,“团里穷,他想把钱省下来搞建设。”

对机关工作人员抠,对自己抠,但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石书江又很大方。2003年,六十七团医生夏光鲁12岁的女儿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晚期,石书江得到消息,立刻送去1000元钱,并帮她买好机票去乌鲁木齐治疗。

有一年春节前的一天,快下班时,石书江叫住办公室主任徐国华:“走,跟我到十一连去一趟。”

“这个时候下连队干啥?”徐国华一头雾水。

到了十一连,石书江径自走进贫困户刘自力家,嘘寒问暖。离开时,他从口袋里掏出300元钱:“好好过年,以后会好起来的!”

“石书江的确很抠,但他抠得有情有义。”像这样自己掏腰包接济困难群众,徐国华已记不清石书江做过多少次了。

“现在团场有实力了,职工富了,住上了新楼房,现在我们能理解石政委的‘不近人情’,可他却走了……”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哭着对我们说。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摆正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做事不能纯粹为了做官,不然所做的事毫无意义。”

1975年,石书江参加工作,从政治指导员到副团长,他用了22年。

1997年,石书江任六十七团团长,从2010年任团场党委书记、政委直到离世,14年间没“挪过窝”。

14年“没挪窝”,他不觉得憋屈?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