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永恒的信念
//www.workercn.cn2017-08-23来源: 兵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石书江本有机会晋升。

一次,一场特大洪水将团场惟一的饮水渡槽冲毁,需要上百万元资金才能修复。从乌鲁木齐专程赶来的兵团防洪办一位领导当即表态,拨款50 万元给予支持,石书江连连道谢。到了晚饭时,这位领导却欲言又止。

经追问,这名领导告知,晚上喝点酒,是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可当时,新疆已颁布“禁酒令”,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石书江特意赶回家,拿来自家的酒招待他。可谁知,当晚就有人把“小报告”打了上去,告他“顶风违纪”。

第二天夜晚,石书江失眠了。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摆正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做事不能纯粹为了做官,不然所做的事毫无意义。”想到这里,他释然了。

14年,一个国家级贫困团场产值从几千万元增长到几亿元,他就一点不捞?有人质疑。

石书江父亲去世时,团里的干部自发前去悼念,丧事办完后,石书江将所有礼金装在信封里如数退还;女儿石璐结婚,石书江夫妇给女儿简单办完喜事,根本不给人“表示”的机会。

逢年过节,总有人想要“交流沟通”。石书江便让妻子反锁门,关紧窗,熄了灯,拔掉电话线,一家人挤在卧室里看那台黑白电视。

在升迁、私利和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之间,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无怨无悔。

“石书江清正廉洁无愧于党、无愧于职工群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裕禄、孔繁森。”六十七团政委高文生感叹道。

“人生一世,应该为老百姓多做点事,什么名利,都是过眼云烟。”

在石书江的情感天平上,职工群众始终是最重的砝码。

石书江说:“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只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尽心竭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2002年7 月,一场罕见洪水来袭,在察看防洪坝返回时,石书江看到,牧一队哈萨克族职工阿赛那洪家低矮的房子已经被水淹了,屋里有20多袋麦子泡在洪水里。

旁边的干部说,叫几个人来救援。石书江一听冒火了:“等人来了,小麦早就泡坏了。”说罢,他挽起裤腿跳了下去。

2007年7月3日,是陈英会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一场冰雹和暴雨袭击了六十七团,洪水野兽般闯进她家的养殖小区,瞬间,10头母猪,100多头小猪和鹅被洪水吞噬。惊恐之余,她爬上围墙,紧紧抱住墙头。

她紧揪的心,因石书江的到来才放了下来。“别怕,我们来救你……”石书江冲进1米多深的水里,把陈英会救出来。

翻开石书江留下的28本日记,群众为先的话语随处可见:

“人生一世,应该为老百姓多做点事,什么名啊利啊都是过眼云烟。”

“多办些雪中送炭的事,少办些锦上添花的事。”

……2012年4月,在追授石书江“兵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大会上,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这样评价石书江:他厉行勤俭节约、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他全心全意为各族职工群众谋利益,展示了一个干部的良好形象;他身体力行践行兵团精神,始终保持了兵团儿女的本色。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长度,而在于他的深度和宽度。石书江,用55年生命历程,用一心为民的情怀,务实清廉的言行,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起一座丰碑。(本报记者 王运华 蒋革 罗全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