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两代农民工 拥抱新生活
//www.workercn.cn2016-02-17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江苏江阴周庄镇务工的外来农民正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两代农民工 拥抱新生活

本报记者 李 杰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与来自四川、安徽等地的农民工一起,感受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的两代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的现状。

  生活方式已经改变

  周庄镇是江阴市的工业重镇,聚集了一批产业基地,涉及锻造、纺织、橡胶皮革、石料等。李大成今年61岁,是最早从安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之一。“我出来打工已经30多年,”李大成说,这些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钱挣得多了,也懂得花了。

  常年在外打工,逐渐改变着农民工的生活方式。虽然老一辈农民工沿袭勤俭持家的传统,挣钱、攒钱已成习惯,但新一代的年轻农民工则迅速拥抱城市文化和消费习惯。23岁的工人小石子承父业,已经做了4年的打铁匠。“我们父子二人月收入能到八九千元,有时能到1万多元。”小石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买了辆小轿车,“有钱应该消费,有花才有挣嘛!”

  如今的周庄镇,很多农民工家庭都买了小轿车代步。“按城市人的说法,我们应该算是‘蓝领’。和白领比,挣钱不算少,消费也没差很多。”小石说。

  好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因为工钱还没拿到,在纺织厂打工的王发叔快过年还没有回家。7点半他就来到厂门口等着结算工钱。门口已有好几个工友等待,有工友还担心拿不到工钱。

  “没事,不会空(欠)我们的。”王发叔很“淡定”。果然,没过多久,财务便招呼他们进去。不一会儿王发叔走了出来。“该发的钱一分不少,算得清清楚楚!”王发叔高兴地说,“可以安心回家过大年了。”

  纺织厂的财务小李告诉记者,今年订单减少,资金周转不过来,所以晚了两天,但该发的工资“一分都不能少”。“如果拖欠农民工工资,我们就打江阴市劳动保障局的电话,马上就有人过来检查。”王发叔说。

  近几年,中央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非常重视,积极督促解决。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让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李平、闻会夫妇曾经也是农民工,2010年在周庄开了一家小超市。“往年开小店,每年光交税费就800多元。现在国家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小微企业减负。目前包括卫生费等,一年只需要缴纳168元。”

  真正融入尚需努力

  “其实我们这些工作又苦又累。比如我是粘人造毛的。整个工厂里面毛到处飞。”李大成拿出一个很厚的白纱布口罩向记者展示,“平时我们就戴着这个口罩工作,但是效果不明显,肺里还是痒。那种头戴式的防毒口罩倒是管用,可是工作起来汗流不止,没法戴。”据了解,很多工种都存在影响农民工身体健康的问题。但出于成本和工作便利等原因,企业的解决方法效果不明显。

  房价也是农民工们的心病。城市的房价太贵,像李大成的儿子李道武东拼西凑了10余万元首付,贷款买了一套房,但购房后巨大的还贷压力使一家人有些吃不消。

  记者了解到,江阴市2015年外来常住人口为39.5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周庄镇。数量庞大的“蓝领”,撑起了江阴周庄的工业发展,但这么多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肯定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