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小学文化的农民,成长为技术骨干,并自学获得本科学历
“偷师学艺”的技术通
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何冯彪
站在机器前,福州市劳模石国华仔细测量刚打磨出的一块玻璃。凭着经验和手感,这块巴掌大的玻璃经过他几轮打磨,最终成品的角度误差被控制在10秒内。这道手修工序是光学仪器粗磨阶段最考验工人“功力”的,角度偏差越小,说明功夫越深,石国华的水平堪称“工匠级”。
20多年来,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石国华所有的经历。从一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成长为华科光电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到手握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本科学历,他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1995年,石国华随老乡从江西老家来到福州,误打误撞进入了需要技术支撑的光学仪器制造行业。“当时是边工作边学习手艺。”他回忆说,从零学起,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刚开始跟着师父学的时候,他常在工厂通宵加班。正是这种勤于学习的精神,让他很快掌握了玻璃制品打磨的基础技术。
1999年,华科光电公司招聘熟练工,凭借积累的经验,石国华顺利成为了其中一员。
进入公司,石国华被分配到粗磨组。粗磨、上盘、滚圆、铣磨等,粗磨组负责的工序冗杂,劳动强度大,石国华边干边学,仅1年多的时间,便掌握了所有工序。学有余力时,他甚至还将其他组的技术“偷学”过来,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技术通”。
如今,石国华已成为公司OPT项目粗磨组的组长,5间3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是他长年驻守的“阵地”。作为组长,他负责监督整组的生产,全心呵护组员,“要让每一个新来的成员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在他的激励下,全班组屡创佳绩,多次被授予“先进班组”称号。
身为组长的他,从未丢下一线的手头活。每次接到新订单,他都会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商讨出最佳的执行方案。10多年来,由他提出的优化方案不胜枚举,其中对划片切割机的优化方案,至今已为公司省下逾10万美元。
“我喜欢看古典文学,所以考试也就考了这个专业。”石国华告诉记者,工作之余,学习知识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一本本几百页的古汉语、现代汉语词典等专业书籍不知道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这些知识,也成为一道道阶梯,帮助他从小学文凭,迈步至大专文凭,最后,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本科学历。
石国华说,学海浩瀚,知识无涯,只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把眼前的每件小事都做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