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朝五晚五的每一天里,遇到老年人或是一次性购买十棵、八棵白菜的“大客户”,小亮夫妇就会抱起一棵棵沉甸甸的白菜,齐整整地码放到亲手焊成的铁架推车上,一人送货,一人留下看摊位。
也遇到过“骗人”的客户。那天,小亮送十棵白菜,大娘家住的并不近,一去一回,他足足走了一小时;还有一次,小影送货回来,发现一大袋香菜不见了……说起这些事儿,小影无奈地皱了皱眉头。
且丢却这些恼人的琐事不谈,平心想来,十多天来,小两口卖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累并快乐着。
起先几天,天公不作美,阴雨连连。小亮摊位前,问的人多,买的人少,成交的也多是一两棵。
这两天,乌云淡去,天气渐渐晴朗了。没等太阳高照,回头客便络绎不绝。八十岁的黄奶奶买过小亮的菜,回家熬了汤,老伴乐意喝,今儿一早又回来买了一百斤。
趁着小影去送菜的工夫,小亮下车舒展舒展筋骨。半蹲在车里的小半天,回身选菜、猫腰递菜的动作,小亮重复了几百次。
一会儿,小影回来了。她顺路买了几个馒头和油炸糕,拉着小亮坐到路边。小两口趁着热乎气就着白水,吃上了这一天的头午饭。
没吃几口,一家饭馆的两位大姐就找到摊位前,当即买了四百斤大白菜和几十斤红皮大萝卜。
天虽晴了,路口的风却凛冽。不过这都没挡住市民们的热情,小亮家的菜卖得出奇的好。刚过晌午,“大订单”来了一笔又一笔。一眨眼,昨晚拉进城的一千棵大白菜,只剩下几十棵。
小两口美滋滋地合计着,照这销售情形下去,家里的菜马上就能售罄了。一会回趟家,再装一车明天卖。小亮拽着货车架,一跃翻进车箱里,脱下棉大衣搭在车架上,弯着背脊梁,拿起车里的大白菜,逐棵递给小影。
过了半晌,深秋的阳光似乎多了几分暖意。阳光下,小亮手臂上努起的筋肉,小影鼻尖上如小米粒般的汗珠,和他俩手指甲缝里的泥土,都看得一清二楚。一只“花大姐”落在小影的头发上,小亮扒拉一下,虫子飞走。没几分钟,小两口就乐呵呵地卸完了车。
小亮跳下车来,随手捡起地上被顾客掰掉的白菜叶子,塞进嘴巴里,嚼出“嚓嚓”的清脆声。吃得兴起时,他说,他家的白菜,叶子多,菜帮少,坊间昵称“绿皮小核桃”。品种不一般,种植方法更不一般,特意施的农家肥。
小亮家里人口多,单纯指望种苞米,上小学的女儿和患病的奶奶,靠啥养活?
起先几年,看到别人搞种植、搞养殖都赚了钱,小亮心里也着急。也许是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也许是因为没摸清市场的门道,小亮养过猪,养过牛,种过香瓜和西瓜,有赚也有赔。可是,小亮并不气馁,他心想,留在农村陪伴老人孩子可是家里最大的事儿,既然决定了,就得动脑筋、想办法。
今年春天,看到种子商店的西瓜种子销售一空,小亮一下子开窍了——种植的作物不能太单一,种植的品种也不能过于大众化。市场就那么大,供大于求就难以卖出好价钱。而且,城里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食品安全,菜还得靠原生态的路子种。
小亮开始尝试着改变家里的农业生产结构。他先是跟公司签了2800只肉鸡的饲养订单,又养了几十头大肥猪。清晨喂鸡、喂猪,清收粪便,发酵后把粪肥直接上到地里头。自家的粪肥不够用,他就开着小四轮,一趟一趟去乡亲家里收鸡粪沤肥……小两口日子过得规律而忙碌。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种出来的白菜、萝卜吃起来像水果,甜甜的。
不上几天,小亮在省城和老家来回奔波了六七趟。他发现,乡里蔬菜经纪人对胡萝卜的收购价是每斤2毛钱,而在长春的秋菜市场里,胡萝卜一斤8毛钱。周围摊位的销售品种和供求关系,他也都一一记在心里。
寂静的后半夜,小亮拉着新一车秋菜回到市场,将货车停在明亮的路灯下。他喜欢趴在方向盘上看着对面居民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看累了,就裹着棉被蜷缩在驾驶室的后排座位里,回忆着买家们对秋菜的赞美,翻看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
再来个晴天吧。想着想着,小亮睡着了……(记者 翟劲涛 李樊 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