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普通工人、初中文化、年过半百才发表第一篇作品;他,文坛新秀、小说作家、用沉淀的人生体验感动万千读者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成为作家
——与新晋工人作家毛建军谈写作
毛建军在车间里监控仪器
我没想到捧走今年“《北京文学》新人新作奖”的是一个55岁的“氧气工”,毛建军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显赫地出现在文学期刊上。在颁奖现场上,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他的获奖作品《北京人》。作为新北京人,我深知一纸户口对北漂们的意义,更能体会被这个城市认可需要多少坚持与忍耐。读着读着,眼泪就流了下来。简洁朴实的语句、毫无悬念的情节,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没烘托、没渲染、没煽情、没技法,这篇2万字的小说却道尽了市井人家的喜乐悲欢,用浓浓的温情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
当了一辈子工人,没想到会成为作家
我和毛建军约在北京市朝阳医院见面。他那天值班,每班24小时,负责看护医院制氧的仪器、给各个科室送氧气罐。
氧气班在一个小院里,我和一个正在给氧气瓶装车的师傅说要找毛建军,他便冲着里屋喊起来:“毛作家,又有记者来采访你了!”他和我说,以前就知道老毛喜欢看书,哪成想现在成了“大作家”,小说刚发表的时候,全班人都传着看,没想到工人堆里还出个作家。听说我是工人日报的记者,他连说,对口对口。
正说着,毛建军已经笑呵呵地站在车间门口了。穿着工装、带着眼镜,笑而不语。
毛建军和我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上学就是文革,没怎么学过东西,小时候能看的就是几本儿童文学,翻过来翻过去,一本书看上很多次。初中毕业之后,下乡插队,回城后就当上了建筑工人:瓦工、油漆工、粉刷工、维修工……都干过。1994年,开始当“氧气工”。“已经是很清闲了。”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上24小时休息72小时,有时间照顾家里也能看看书写写东西,年纪大了,别的也干不动了。”
“其实,我更感谢我的父亲。他的出生地是山东掖县,不到16岁就外出干木匠活。到过长春、沈阳、天津、北平、太原、大同。很幸运的,1948年的时候,他再次来到北平,熬到了新中国成立,熬到了公私合营,娶了亲,生下我们兄弟姐妹。否则,我不知会是哪里人,也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家。”毛建军在《我的自白——谁是“北京人”》一文里这样写道。但他没想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想要成为北京人会这么难,也没想到《北京人》能成就他三四十年来的文学梦。
上下班经过报亭,毛建军总会挑上本文学期刊。一年少说也要读上两百篇中短篇作品。2010年6月,当他看到《北京文学》征集新人新作的消息的时候,长期以来写小说的想法泛了上来。《北京人》这个故事他已经憋在心里快20年了,用了十来天就写了出来。原稿几乎没改动,就寄到了《北京文学》编辑部。没想到这样一篇文章,能从若干稿件中脱颖而出。“后来我去编辑部看了,收到的稿件像小山一样,能被编辑发现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毛建军说自己很幸运。而《北京文学》编辑王秀云看过这篇作品后,激动不已,找了几个人一起把手写稿一字一字敲入电脑,因为她自己也被这篇干净自然的小说感动得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