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妻子是美顺的原型
“叫美顺的山里姑娘远嫁京城后卑微又坚韧的抗争姿态,一个阿甘式的男人纯真质朴又温润妥帖的款款爱意,一个家庭为了让儿媳和孙子成为北京人所承担的一切磨难。这个原本并无新意的故事被一个几乎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作者天然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几乎忽略了小说本身,而是进入了一个生活自然流淌的原生状态,我们甚至能感知活在这个状态下的人物心灵的颤动和眼波的流转,能感知这几个京城小人物从我们身边走过时带起的微风。”这是王秀云对《北京人》的点评,她认为这样干净的作品实在是难得。
毛建军说,自己的妻子就是美顺的原型。所以主人公的一切卑微和疼痛,他和妻子都有着切肤之感。
“妻子从东北农村嫁到了北京。十几年过去了,依旧是外地人,她还没熬够当一个北京人的条件。女儿很幸运。2005年初,北京的户籍政策更改,她终于挤进了北京人的行列。”1997年,当时已经是大龄男青年的毛建军和小自己十几岁的打工妹张华结婚。他们住在东五环一间小屋,和小说中美顺一样能吃苦的张华做过各种临时工,最近她刚换了工作,从送报的“小红帽”转成了超市的码货员。
因为妻子的原因,北京人毛建军开始关注这座城市里的外地人、他的工友、他的邻居,大多不是“原住民”。他在《自白》那篇文章里,反思道:“纠结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实在显出我们的鄙陋,尊重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存在应当是为人的基本品德。生活中如美顺、长生者比比皆是,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一切的不如意都不能摧毁他们的自重。无论是当权者、当势者,尊重他们,又何尝不是尊重着自己呢?”
所以,《北京人》里的故事,并不止是张华的。
将“老套的”真善美进行到底
《北京文学》总编室主任师力斌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评价这部《北京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感人,有讲究地感人……小人物在人世间的奔波、挣扎,含着他们的悲喜与爱恨,平凡而伟大……无论是放在北京,还是农村,这些草根人物都指向我们自己……毛建军小说是草根的一面镜子,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有让读者反观自身的力量。说他讲究是在艺术层面,细腻,精致,有经过锤炼的质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也认为,尽管《北京人》这部小说人物故事设置简单,但反倒凸显了如今文坛特别缺乏的朴素和善意。
的确,在当今文坛,几乎所有作家都在追求技法,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深沉、痛苦甚至扭曲。当毛建军书写最最“老套”的真善美时,我们才发现久违了的感动是那么值得珍惜。
毛建军说他最喜欢的是北京作家老舍。如果说自己的作品有点形式上的“追求”的话,那就是想模仿老舍的平实简洁。能说一句的就不说两句。
《北京人》后,毛建军又发表了中篇小说《虎烈拉》,写的是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另外一篇短篇小说则写妻子家乡的事儿。这些故事,都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
他说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就去写写,自己本来就是个工人,写作只是个爱好,从不给自己压力。
(中工网记者 苏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