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朱宏在国博为大学生讲解古代文物。
“陶器有很多分类,比如按质地可以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是盛放食物的,而夹砂陶则用来煮食物,为什么呢?加了砂子之后陶器就更耐高温,因为二氧化硅的含量更高嘛……”上周末,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朱宏正在讲解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围着他的一群大学生一边拍照,一边认真地记起了笔记。
“这是老师在上课吧?”讲解中不时蹦出的化学知识,让许多不知情的观众把朱宏当成了大学教授。实际上,66岁的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与一般的志愿讲解员不同的是,朱宏干这行已经12年,在国博、故宫、世纪坛等博物馆累计讲解了上万小时的他,不仅擅于“因人施讲”,而且对许多博物馆藏品都如数家珍,以至于不少“粉丝”把他称为“移动博物馆”。
“‘古代中国’这个展览,如果详细地讲起码得十七八个小时,这些孩子都是学化学的,所以主要给他们讲陶瓷和青铜器,再穿插一些化学知识。”朱宏乐呵呵地说,清亮的嗓音让人印象深刻,“况且化学还是我的老本行呢。”
原来,退休前的朱宏是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的化学老师。2002年,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国博(当时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招聘志愿讲解员,就抱着试探的态度报了名。“当时还担心呢,讲解员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像我这样的半大老头,人家会要吗?”幸运的是,当时54岁的朱宏年龄恰好符合“55岁以下”年龄要求。于是,朱宏成了国博年龄最大的讲解志愿者,后来他又陆续报名加入了故宫和中华世纪坛的志愿者队伍。
每周至少讲三天,每次讲解起码一个多小时,每次新展开讲,都得提前将讲稿背上几十遍。这是朱宏现在的工作常态,却也是让很多志愿者半途而废的原因。朱宏记得,最初一起被故宫录取的近百名志愿者,如今只剩下两人,问及坚持下来的原因,他却觉得不值一提:“退休人员最多的就是时间,我又喜欢博物馆、喜欢观众,正好给自己找个事儿,开心!”
就这样,12年里,从陶瓷到服饰,从商周青铜到明代家具,从中国历代书画到古埃及、古罗马等世界文明,朱宏已经记不清讲解过的展览有多少。然而,那些讲解过的珍品,却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鸡缸杯最近炒得挺热,其实成化斗彩中最珍贵的是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的三秋杯,全世界就一对。”
“世纪坛最近的‘大师与大师’展览,最值得一看的不是徐悲鸿的,也不是徐悲鸿老师的,而是徐悲鸿‘老师的老师’安格尔的《罗马法尔内西纳别墅的墨丘利》,他的画之前从没来过中国。”
别看朱宏现在侃侃而谈,可在12年前,教了一辈子化学的朱宏对文物、艺术却几乎一无所知。为了更好地解答观众的问题,他除了读背博物馆提供的讲解词,自己也不停地阅读相关书籍,用他的话说,自己这十几年“算是人生的第二个读书高峰期”。朱宏说着,拿出一张书单:大部头的《中华文明史》(四卷)、《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系列丛书、《中国服装史》、《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地中海考古》、《失落的文明》……足足有200多本书籍,都是他这12年读过的。
讲解、读书,让喜欢听朱宏讲解的观众越来越多,一些中小学老师还将他请到课堂为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而朱宏也从一名化学老师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移动博物馆”,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也感叹说:“朱老师让我们学美术史的都自惭形秽!”
本报记者 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