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让优良技艺遍地开花结果
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熟,王海成为车间和齐车公司焊接技术的领头人。
2005年,齐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实施出口战略,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出口澳大利亚的C32、C35粮食漏斗车和煤炭漏斗车,质量标准近乎苛刻,其中支撑梁与侧梁的表面焊缝成为生产中的难点,因为支撑梁与侧梁组对后有个斜V型小坡口,用手工电弧焊易产生咬边、夹渣等缺陷,王海临危受命要拿下这只“拦路虎”。
经过反复琢磨和实验,他将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焊枪角度、焊丝杆伸长度、气体流量反复配比,终于找出了最佳方案,采用直线往返运条方法和短路过渡形式,使两条近十米的成型美观、焊波细腻、飞溅很小的焊缝呈现在大家面前——成功了!
他的“作品”不但使老师傅们叹服,而且也彻底征服了澳方监造人员,他们连连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王海练就的过硬焊接技术在工作中尽显优势,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全车间电焊劳动强度最大的人。
2007年,公司为神华集团制造煤炭漏斗车,为尽快完成样车生产,王海与其他几名同志组成了突击组,加班加点抢进度。由于王海焊接技术水平高,那些关键的表面焊缝成了他的“专属任务”,这些“专属任务”不仅质量要求高,而且需要极大的耐心。王海接过任务二话没说,拿起焊枪干了起来,判断焊丝、试验电流、配比电压……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加班、加班、再加班……就这样,原本需要40天完成的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用了短短21天便完成了。
2006年王海由于工作、业绩和技能水平突出,被选送到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学习。在那里,他学习了德国的先进焊接技术,操作水平更上一层楼,获得了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工教师和国际焊接技士资格。
学成归来后他白天奋斗在生产一线,晚上到公司焊接培训基地做焊接指导教师,每天工作至晚九十点钟。仅仅半年时间,他就累积培训学员300多人,使公司整体焊接水平有了新的飞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上进职工,是王海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憨憨的王海对技术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就应立足本岗,苦练技术,把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把技术学精、学尖,并能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换的市场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海的技术创新路越走越宽,他不仅在本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还凭借精湛的技术本领在国外为公司和国家赢得了赞誉。
2007年初,公司挑选王海等8名职工赴澳大利亚进行售后服务。他们发现,原来是澳大利亚铁路的路况差才导致了出口澳大利亚的煤炭漏斗车部分心盘出现了裂纹。尽管如此,王海他们决定还是先把自己负责的任务做好,让澳方心服口服才行。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修理心盘上。由于工艺复杂、操作难度极大,外方监造开始不托底。他们非常怀疑中方操作人员的焊接质量能否达到标准,于是用照相机记录下王海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焊接结束了,精良的结果让澳方出乎意料的满意。他们对翻译人员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优秀的电焊工,他的操作非常专业和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他们在我们放心。”
现在王海负责的中国北车焊接金蓝领工作室和黑龙江省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都已逐步进入正轨,他所带的8个徒弟也已大多成为业务骨干和行业中坚。如今,经过王海培训的人员已达到1000多人。
“超越自我,永不言败”是王海的座右铭。
王海在平凡的岁月里留下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黑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
省总工会实施三大工程“创新能手”,中国北车“劳动模范”,齐齐哈尔市首届“学习之星”;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中国北车焊接专家”;
“黑龙江省技术能手”;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北车 “金蓝领”;全国工人先锋号
……
成绩和荣誉面前,王海丝毫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会一直向着更高追求,将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牢牢地‘焊’下去”。
尹春晓 王海玲 首席记者 刘少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