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明星-正文
基层好干部谭金凤:“苗头”一轧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
//www.workercn.cn2014-07-07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②在谭金凤的提议下,服务中心开设了“发泄室”。就业援助员在开展工作时难免会受委屈,开这间“发泄室”,谭金凤就是想让他们在这温馨的环境里,不被打扰地倾诉,调整好心态继续工作。

  叫声“老阿哥”

  比老马小十多岁的小唐,也被谭金凤“捋”过“顺毛”。小唐的命运有些波折:早年失去父母,人到中年依然单身,年轻时的就业机会也屡屡错过。久而久之,他的心态多少有些偏执。

  第一次见到小唐,谭金凤和同事们被对方吓了一跳。他冲到受理中心,说是找工作,谈吐间却气势汹汹;说到激动处,他甚至撩起衣服,在场的人发现,他的腰间别着一把菜刀。那一阵,小唐三天两头往受理中心跑,每次都是大吵一番。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自己无法与小唐沟通,工作节奏则完全被打乱。

  作为主任的谭金凤,是小唐的“主要目标”。好心的工作人员让谭金凤“躲一躲”。中心里甚至有了暗号,只要听到同事说一句“他来了”,谭金凤就知道,自己该躲起来了。谭金凤躲了许多次。但一次次躲避后,她觉得不对劲。“躲”并不符合她的一贯作风——她常常告诫自己和同事,麻烦来了,应该迎上去的。况且,一直屡见屡躲,“能解决问题吗?”

  那天小唐又来了。远远听到他的声音,谭金凤没有跑回二楼的办公室。她走出受理中心大厅,直向对方迎上去,用力招手:“老哥,你好啊,又来啦?”

  几年后谭金凤回忆,自己几乎是“壮着胆”说出这句话的。小唐当场愣了一下——往常不等中心的人开口,他已经骂骂咧咧了。但这次,小唐的声音缓和了许多。谭金凤知道,“苗头”又轧准了。“他脾气差,其实也渴望尊重。你一声称呼,就可能改变他的感受。”谭金凤说。将心比心,对方的急躁,自己多少也能理解。她为对方送上一颗定心丸:“你的问题总可以解决的,我们会帮你。”

  她一次次解释就业政策。渐渐地,暴躁的小唐开始听得进话了。在谭金凤的帮助下,他进了一家当地企业打工。原本百般抗拒的他,破天荒地叫了谭金凤一声:“谭大姐”。

  善于“轧苗头”

  一声称呼,帮过谭金凤很多忙。

  月浦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平均每天要受理近500人次——这仅仅是前台窗口接待的工作量。前来求助的人五花八门,脾气暴躁、心急火燎或是不由分说的对象,谭金凤见得很多。

  她常常就是用一声称呼开始解围的。无论多吵多闹的人,只要在自己面前,谭金凤都会笑脸相称:“老伯伯,我们慢慢讲。”

  在认识谭金凤之前,不少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这个习惯。但谭金凤有她的理由:“来这儿的人总有困难,有困难难免着急上火。你想想,要跟他对上话,是一上来就搬政策效果好,还是先叫一声‘老伯伯,老妈妈,老阿哥’效果好?”

  答案不言而喻。在谭金凤看来,一声称呼背后,考验的是服务人员有没有“真感情”。“居民来找你办事,你要是不带感情,就事论事,脸色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对方看你脸色难看,他的脸色也会越来越难看,慢慢地,矛盾就出来了。”她告诉年轻的同事们,走出这样的怪圈说难不难,“时时刻刻注意你的语气、语调,别人就听得出,你是不是把他当回事。”

  而称呼之外,善于“轧苗头”的她,也有不少妙招。

  “你要看,这个人是暴躁型的,还是内向型的?他的发泄是漫无目的的,还是有诉求的?你得对症下药。”谭金凤说。而无论什么情况,首要的往往是倾听。服务对象们常常感到奇怪,面对自己的一通歇斯底里,谭金凤居然没有表现出半点排斥。她会耐心地听人发泄完毕,作出的应答也往往让人大跌眼镜:“你这个情况要是换了我,说不定吵得比你更凶!”

  这样的话,谭金凤屡试不爽。当自己摆出这样的姿态后,接下来切入正题的矛盾化解、政策引导,都变得水到渠成。后来谭金凤总结出“六步六心”工作法,第一步便是“倾听——耐心理清诉求”。

  她也熟谙服务对象的心理,譬如他们担心“暗箱操作”,偶尔也对窗口得到的承诺半信半疑。为此,谭金凤立下规矩:但凡能当场解决的事项一律当场解决,需要上级部门支持的,则当着办事群众的面给相关部门打电话,甚至直接带着对方前往相关部门——这样一来,即便出不了结果,也没有人抱怨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