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17日,家住河北区律笛里的张金梅大娘不慎从窗口跌出,88岁的老人被挂在四楼窗外的空调室外机上。正在此处进行旧楼改造维修施工的三位农民兄弟正好路过,他们二话没说,徒手从楼房的外墙攀向三楼,用手托举起老人,直到消防官兵赶到,将老人从楼上救下。
这三位农民兄弟是刘新军、贾晓玉和杨明。他们来自河南南阳,来津务工已有多年,他们的义举感动了津城市民,也红遍了互联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托举三兄弟”。
市公安局、河北区见义勇为协会对“托举三兄弟”进行了表彰,同时他们也荣登市文明办主办的“天津好人榜”名单。在“托举三兄弟”表彰仪式上,公安河北分局副局长郝文成说:“三位农民兄弟见义勇为的行为,折射出他们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看似平凡,实则非常高尚、感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去实现‘中国梦’!”
穿着满是斑驳油漆渍的工作服,说着一口浓郁的家乡话,与人打招呼时似乎还有些腼腆,这就是“托举三兄弟”给人的第一印象。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危难之中舍身救人?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身上汇聚了强大的正能量?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故事还要从他们最初的经历说起。他们出生、成长在中国农村,曾经有过恬淡朴实的乡村生活;来到天津务工之后,他们遭遇过白眼,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热心肠的天津人,他们没有受负面情绪影响,而是积蓄起了正能量,并将之传递给更多的人。
最朴实的中国农民
在“托举三兄弟”中,刘新军今年35岁,是老大哥。他的老家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大石桥乡,后来由于修建丹江口水库,全家移民到南阳市区附近。
刘新军是村里出名的“好小伙”,他喜欢自己过去的那段生活,“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大家乡里乡亲,就跟一家人一样,不像城里人彼此之间那么陌生。”刘新军是个热心肠,老张家盖新房子,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运来的砖需要往院子里搬,新军看见了,把外套一脱,就跟着忙活起来,一直干到日落西山,满头大汗,肚子开始咕咕叫,这才抹抹额头上的汗,想起来该回家了。老李家地里的活计忙不过来,招呼一声新军,人立马就来到田间地头,除草割麦,一干又是一整天。村子里有位老大娘自己孤身一人,生活多有不便,很多家里家外的活计,也都是新军跟着忙前跑后。
打工生活并不容易。前些年,刘新军和老婆带着小女儿在东丽区租房子住了下来,大女儿则留在老家继续上学。每天下班后,刘新军的工作服上都会沾满粉刷墙体的涂料,小女儿跟他说:“爸爸,你身上太脏了,我可不愿意跟你玩儿啊。”刘新军听完哈哈一笑,对孩子说:“闺女,你要记住啊,爸爸身上的衣服越脏,咱们晚上就越有肉吃,如果哪天爸爸身上干净,就是没活儿干了,咱们也就没有肉吃了。”孩子听完他的话,使劲儿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再也不嫌他身上脏了。
刘新军的大女儿今年该考初中了,每天功课特别紧张,“父亲节那天,闺女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祝爸爸父亲节快乐,我当时眼圈就湿了,我们农村人不兴这个,但是当你孤身在外打工的时候,听到这句话时,心里的那种滋味很特别,弄得我挺感动的。”说到这时,他眼圈又开始泛红了。
遇见热情的天津好人
贾晓玉今年24岁,杨明今年25岁,老家也都是淅川县人。贾晓玉17岁来天津打工,一晃七八年过去了。他还记得从家里出来之前,父亲叮嘱他,出门在外要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要乐于助人,这些教诲直到今天他都记在心里。“在家里父亲对我管教得特别严,我父亲很不容易,爷爷去世早,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扛起了家里的重担,一直把这个家撑下来,靠的就是做人。父亲常说,只有好好做人,才能让人瞧得起,只有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了,到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才能帮你。人跟人之间就是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这样社会上的好人才会越来越多。”父亲的这些话贾晓玉一直记着,也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天津人都挺好的,不管在哪里干活儿,遇到的人都不错。” 贾晓玉说,他租住的房子平时邻居不管谁家遇到修个水管,铺个油毡之类的活儿,只要他看见了,肯定会上去搭把手,帮帮忙。邻居们都说贾晓玉这小伙子是个热心肠,很多邻居家里包饺子、炖肉,都会喊他去一起吃饭。这让他对天津这个地方有了很深的感情。
刘新军也说,以前在老家时就听说天津人热情、好客,自从他来了之后,发现天津人的确如此。就拿租给他房子的房东大爷来说,当初他们小两口刚来天津,大爷对他们就特别照顾,家里缺什么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帮他们准备。房东大爷跟新军说,出来打工不容易,天津人都是热心肠,如果有什么困难随时言语。“可能是这种天津人的热心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天津人不错,实诚,很多时候都会让我特别受感动。这也是我看到大娘遇到危险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冲上去的原因吧。”刘新军说,他理解的好人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挣钱,踏踏实实地生活,踏踏实实地照顾家庭,对每个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