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篱笆工厂” 给祁阳带来的财富
如今的祁阳东郊海水湾,已经没有当年新中公司的半分身影。在湘江河畔,一幢幢残破的厂房见证历史的发展轨迹。
这些厂房修建于1959年,曾经是祁阳农改厂的工业用房,自1993年国企改制后,宣布破产。如今,大部分修缮不好的厂房是空着的,部分比较完整的厂房租给了当地老板作为仓库使用。
对于在这里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历史,当地年轻人已经忘却,曾经它创造的辉煌也融入了历史。离这里只有几百米远的宝塔街,也由于工厂的搬离,变得萧条,往昔的“南京路”不再是祁阳城的标志,曾经在新中公司工作的老人们基本去世。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耄耋老人,也只有和他们聊起这个话题,才能勾起他们对往昔的回忆。
最让徐安国难忘的是,日本飞机在轰炸祁阳城时,日本军队都没有发现新中公司的工厂,没有将他们作为轰炸目标。新中公司在湘江边的一株巨大的樟树上,安装了报警器,日寇飞机来犯时,就会预备警报,敌机临近时发出紧急警报,敌机远去时发出解除警报。这个警报器的响声近听并不震耳,却能致远。虽然设在县城东郊二里许的海水湾,城内以及城郊四五里远的地方都能清晰地听见警报的各种信号。
那段历史,是他们心中的幸福。解放后成立的祁阳农改厂建在新中公司一厂的厂址上,从农改厂退休的老厂长雷超,也只能在比他大10多岁的老人们口中得知新中公司曾经的辉煌。
雷超,22岁从衡阳技校毕业后,进入祁阳农改厂,在海水湾这里生活了近40年。雷超说,最开始建设厂房时,在这里根本看不见新中公司曾经的辉煌身影,没有厂房,没有围墙,只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唯一能见证其在这里生产过的,是当时工人修建厂房时发现一个直径约为4米的水泥墩,水泥墩上有着大型的螺栓,只露出地面半米左右,当时工人们猜测,它是某个大型机械的基座。
祁阳农改厂最开始生产的主要是犁、打稻机等农具,只有60多名工人,这些工人中很多核心技术人员就是新中公司的员工。“很多当地工人在新中公司内迁至重庆时,并没有跟随公司前往重庆,而是留在祁阳。”他说。
祁阳农改厂,是当时唯一一家做机械生产、研发的工厂。它的成立成为当时这批留守工人的最后去处。曾在新中公司做钳工的曾石安被祁阳农改厂招收进入公司作为技术人员,从事生产研发工作,唐名仰也进入了该公司做铸造。乃至该厂1976年生产柴油机时,曾石安被当作当厂的技术顾问。
雷超说,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廖保伟,曾是新中公司的切工,他在县城开办了祁阳第一家机械加工店,专门做车床。这些生产技术,可以说是新中公司留给祁阳的一笔巨大财富。它为祁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当地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