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霸州老刘和他的书店(图)
//www.workercn.cn2015-11-13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张  妮  文/图

  编者按:千百年间,书与人之间美妙、有趣的故事一直在上演。许多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工作者”,却有文化的情怀,有着对文化的执念,比如江苏江阴的季丰,创办了为人津津乐道的香山书屋,集合了众多文化志愿者;河北霸州的刘新友,经营一间文丰书店,经历近20年时代变迁,却不改初心;北京昌平的徐继新,16年苦撑自办乡村图书馆,只为服务一村百姓……正是这些人、这些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广袤大地涌动的来自民间的文化力量,看到了中国精神传承发扬的根基所在。

  10月24日,一个深秋的周六,还是凌晨3点,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门口已渐渐热闹起来,书商们开始将汽车后备箱里满满的书搬挪到三轮车上,希望在4点30分开门前,可以让早到的旧书店老板、编剧、自由职业者等淘书者先睹为快。作为老顾客,“霸州老刘”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麻袋,一来便听到书商们热情的招呼,“老刘来啦”“老刘早啊”……

  在距北京80公里的河北省霸州市中心地段,有一家有趣的书店——文丰书店,“霸州老刘”便是书店老板刘新友在圈内的名号。

  进书是一种快乐的休息

  爱书之人多爱淘书,他们享受淘书时的惊喜与乐趣,描写淘书时津津有味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黄裳笔下眼光好、有魄力的修文堂主人孙实君,爱赌咒发誓、言辞永远虚虚实实的传薪书店老板徐绍樵……“淘书算是经营书店最有乐趣的部分。”有近20年淘书经验的“霸州老刘”说。他还自我调侃:“”老刘‘其实不老。“他今年47岁,内蒙古人,初中毕业后到河北当兵,复员后留在当地一家工厂上班,3年后工厂倒闭,爱读书的他便决定与书相伴,把兴趣变成营生。于是20世纪90年代起,他在霸州的商业地段摆起了书摊。

  也是从那时起,刘新友几乎每周六都要到北京进书、淘书,乐此不疲。在潘家园书市,天还没亮他就兴奋地穿梭在每个书摊之间,俯身用手电筒照着,一本一本翻阅,查看作者、版本、品相等,生怕漏过一本好书。不一会儿,一麻袋就装满了。一些相熟的书商看到刘新友,纷纷给出各种推荐,有的更是拿出私藏,如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专藏,而刘新友总是不动声色地淡淡地翻看。

  整个淘书过程,刘新友话不多,挑书、装书、搬书利落干脆,也不大讨价还价,仍保留着军人的行事风格。他表示,近30年的淘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90年代在跳蚤市场、旧书市场淘书,主要拼的是淘书人的知识储备,包括对作家、作品、版本等方面的了解,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价格、作者等信息用手机随时可查,因而,书的价格比较透明,自然,也就不大需要讨价还价了。

  早上7点多钟,刘新友从潘家园转战甜水园及个别私人书商的店面,继续挑书。等回到霸州,天色已晚。其间的辛苦、劳累自是不言而喻,而他却说,“进书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休息”。他解释,文丰书店开了近20年,每天早8点到晚8点,几乎全年不休,而进书、淘书的过程好似寻宝一般,还有捡漏时的狂喜、察言观色及欲擒故纵的戏剧性场面,苦却十分有趣。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