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眼镜修复师刘宝祥:修的不仅是眼镜 更是回忆
//www.workercn.cn2016-06-15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潘家园眼镜城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间小小的修理铺与众不同:这里不卖眼镜,店主刘宝祥可以手工制作眼镜,但更多的时候,他在忙着为不同的顾客修理各式各样、不同程度损坏的眼镜。

  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年代,什么人还在为一副眼镜舍之不得;作为眼镜修复师,明知不如卖眼镜挣钱多,为何刘宝祥还在这里独自坚守?

  “每副眼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珍藏的回忆。”刘宝祥说,眼镜有价,感情无价。他通过修眼镜,看到了每个人生活中正在维系的那份情感,做修复的工作,他觉得有价值。

  在这一行打拼了37年

  刘宝祥的小店,位于潘家园国际眼镜城10层。一间约有20平方米的屋子,柜台外面摆着沙发、眼镜架展示柜,柜台里面则是维修桌和一些设备。大到激光焊接机器,小到一颗螺丝一个弹簧,数不清的工具摆满整个房间。刘宝祥戴着棒球帽,身着T恤,坐在柜台里面的台灯下忙活。他今年55岁,很瘦,看起来干练、利落。正在修理的眼镜,是一副德国产的无框镜架,两个镜片连接处本应和鼻夹相连,但断开了。他在显微镜下,用激光焊接进行修复。

  不一会儿客人来了,看到焊接得牢固而隐蔽,很是满意,留下200元修理费。“钱嘛,是比上班挣得多。但修理眼镜其实没有手工制作眼镜挣钱多。”刘宝祥说着,从桌子下面拎出一大袋眼镜材料,“我在北京眼镜厂当了二十多年技术员,现在出来干,我最喜欢的就是给客人手工制作眼镜。那些作品上不仅有我的手艺,还有我的美感。”

  高中毕业后,刘宝祥来到北京眼镜厂工作。他说,年轻时候,他是个“手碎”的孩子,家里的半导体、自行车总被他拆拆装装。“找块不锈钢便能抠个啤酒瓶起子,有块铁板就要拍个簸箕。”这样的活儿对他来说,其乐无穷。在眼镜厂,刘宝祥也闲不住。“我在厂里各个车间转悠,看生产过程。好比说,恰好发现这儿有个技术问题,一帮人正在商量呢,我也赶紧往前凑。琢磨来琢磨去,拆拆装装,居然捣鼓好了。”这个时候,“再一抬头,车间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自己往外走,边走边想,“这本来也不是我的活儿啊,怎么最后就剩下我在干了呢?”没有白流的汗水。这么折腾了几年,刘宝祥成了技术能手。后来,他还被选派到日本的工厂去学习技术。

  开起自己的修理铺

  经历了时代大潮的冲击,刘宝祥下岗了,好在自己有技术,不愁没饭吃。他曾南下前往深圳的一家工厂做技术管理人员,但人生地不熟,方言都听不懂,找不到归属感的刘宝祥最终决定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他也不知道干什么好。这时,刘宝祥在工厂的老师傅刘嘉琪给了他建议,“你啊,还是不能离开眼镜。”

  后来刘宝祥才明白,师傅之所以给他这样的建议,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至眼镜厂停产,师傅始终没有离开老工厂。直到下岗后,潘家园地区形成“眼镜村”,师傅也在这里摸爬滚打,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匠心,赢得一片天地。

  2008年4月,刘宝祥的修理铺开业了。“我拿着一把锉、一个钳子,就上班去了。”

  第一笔买卖是个修眼镜的焊接工作。刘宝祥挺顺利,按照顾客要求修好了。

  顾客接过眼镜的第一句话:“真棒哎!”一句久违的赞赏,让刘宝祥备受鼓励。接着顾客问他,“多少钱?”听到人家问价钱,他倒蒙了。“就这点儿手艺,还能挣钱?想当初我在工厂里,给人家修了数不清的眼镜,哪要过钱啊。一根烟就足够了。”当然他也知道,自己应该转变观念了。于是,第一笔生意以50块钱成交。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