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月1日,武汉市西岭山长乐园陵园里,苍山涵翠,松柏凝春。
海军工程大学30多名官兵代表怀着崇敬和哀思,来到这里,祭扫该校舰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墓。
今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董文才教授匆匆地走了,留给海工大师生的满是怀念和感伤。
2013年10月25日深夜,大连某会议中心,董文才带着博士生姚朝帮,正和学者们探讨第二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研究研讨会的汇报材料。姚朝帮几次劝导师先回去休息,董文才却坚持要和他们一起完成材料的修改。此时,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了零点。
专家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只有姚朝帮知道,眼前忘我工作的导师当天上午刚刚拿到肺癌晚期诊断书。
由于承担多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13年5月至10月,董文才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野外湖泊试验场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从8月开始,一到夜里他的胸口就隐隐作痛,并伴有低烧,到后来甚至咳血。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他一直拖着,直到试验告一段落,他才在领导和同事的反复催促下去做了检查。
10月25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给本科生上完课,才去医院取诊断通知书。“肺腺癌晚期”“最多还有四个月”,这一纸诊断从天而降,家人、领导、同事、学生,一时间都懵了,根本回不过神,不相信,不确定,更不知如何安慰他。可他当天下午就按原计划登上了飞往大连的航班。
经过短暂的调整,董文才迅速地镇静下来,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15天前主持的重大项目“新型快速作战平台”的演示刚刚完成,成果转化亟待启动;多功能拖曳水池刚刚完成1期申报,后续建设迫在眉睫;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艇气层减阻技术”研究,相关专著急需出版;在读的霍聪、肖汶斌、邓磊等9名研究生刚刚起步,还需要悉心培养指导……
“还有这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能就此止步!”26日返校后,董文才把“最多还有四个月”的死亡通牒抛在一边,在办公桌前平静地写下“向天再借十五年”,正式启动了人生的正计时。
”
3个月攻克新型护卫舰航速难题
“这个项目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成果,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拼来的。
董文才一边积极配合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争取时间,一边争分夺秒地继续科研攻关,培养学生。此后2年多的时间里,医院先后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甚至认为已无治疗必要,可他决不放弃,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给自己制定治疗方案,尝试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竟然一次次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只要是身体稍有好转,他都要坚持返回教研室、实验室,在生命严重透支的情况下,他以超人的毅力,坚守岗位,执着拼搏,忘我工作。
2015年10月,董文才出现在“新型深V船降阻节能技术研究”项目答辩现场,脸色略显苍白,目光却炯炯有神。虽然身体状态并不好,但在答辩这个关键时刻,他不顾身边所有人的阻拦,坚持亲自上。
答辩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面对军队顶尖专家的提问,需要集中精力思考,回答过程中还容易兴奋。然而,董文才在台上一气呵成,不用现看书,不用现查资料,所有的数据都非常清晰,回答准确到位,答辩排名靠前。
该校马伟明院士听闻此事却着急了:“都病成这样了,怎么还让他出差干活!他目前的任务就是把病养好。”
“这个项目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成果,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拼来的,他再三要求自己来,拦也拦不住。”舰船工程系王威主任解释道,“他就跟我说了一句,他要是不做这些事情,他活着就没什么意思。”
2009年,某新型舰完成方案设计,准备转入技术设计,航速达不到研制目标,如果不降低标准,就将直接影响到舰艇的按期列装。面对这一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董文才冷静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拍着胸脯向上级领导请缨:“这个任务,我能完成,达到减阻目标没问题。”董文才提出的目标已经超出了研制书要求,这让上级领导不由一惊。在船型技术已经成熟的今天,达到这个减阻目标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数字,大家都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9条模型,11个方案,上千条曲线……董文才一头扎进项目里,带领团队进行了夜以继日的攻关。短短3个月,他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们提出的方案被应用到新型护卫舰上,成功解决了该型舰航速不达标的难题,确保了该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并为其列装赢得了宝贵时间。
虽然他的团队攻克这个项目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然而,董文才的同事计算过,取得这样的成绩所需的知识贮备和研究准备时间,至少10年。自1994年起,董文才就相继承担了中船重工集团某研究所、总装车船装备论证试验研究所委托的10多项深V船型水动力性能研究课题,对深V船型的性能特点有了全面了解,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他终于在关键时机厚积薄发、奋力一搏,圆满完成使命。这个项目获得了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