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塑泥稿(设计阶段,制作时要以此为标准)。
程淑美在指导学生。
花丝镶嵌观音像。
花丝镶嵌太平有象。
在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一次中国特种工艺展示活动上,几位“燕京八绝”的传承人正在展示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等绝技。展示花丝镶嵌技艺的那位面如满月、慈祥谦和的老大姐,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程淑美从事花丝镶嵌设计、制作已有四十余年,曾被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评为“新产品开发先进工作者”。她的作品《白衣大士》、《白衣观音》、《童子拜观音》等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评比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北京工艺美术评比精品奖等诸多奖项。她独创的“程氏花丝”是北京工艺美术界首批以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程淑美的名字与北京花丝镶嵌合璧,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静坐求艺,只因有梦
1967年,中国大地,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些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许多当年的毕业生分配无果。一个阴郁的上午,一些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二轻局(该校的上级单位)门前静坐,要求分配工作,其中有一个文静秀丽却异常倔强的姑娘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就是后来“程氏花丝”的创始人程淑美。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三天静坐后终于有了结果:“局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表,让我们愿意去哪儿就填哪儿。”于是程淑美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厂。年轻的程淑美如愿以偿。自此,她始终把决定自己命运的红丝线牢牢地攥在手中,从未松开过。
花丝镶嵌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等七大艺术门类并称为“燕京八绝”。北京地区自公元1153年金中都建立,金银工艺即开始兴盛起来。元大都建立后设置有各种管理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其中就有银局。明清两代是北京花丝镶嵌的兴盛时期,宫廷设有造办处,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形成了北京花丝镶嵌的独特技艺,北京十三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翼善冠”,堪称这一技艺的杰作。
花丝镶嵌是用金、银、铜丝编织成各种造型,嵌上宝石、珍珠等,再施以堆垒、编织、掐丝、镶嵌等多种技法。这门技艺战国时便已出现,汉代称为“焊缀金珠”,唐朝称为“细金”,是中国宫廷艺术的代表作。花丝镶嵌最早用来制作首饰和各种日用品,如手镜、烟盒、粉盒、糖盒、酒具、花插、炉熏等。
花丝镶嵌专业毕业的程淑美进厂后却主动要求去玉雕车间工作,她想通过玉雕增强自己的立体造型能力,她有一个从未为外人道的美丽梦想,就是让中国传统的花丝镶嵌“亮立”起来。
程淑美上学时就对花丝镶嵌技艺有着比较独到的认识,她认为:花丝镶嵌工艺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黄金和白银,其颜色和质地较为单一,鉴于此,花丝镶嵌的设计创作应该在“亮”和“立”上有所创新。
“立”就是立体化,雕塑化。传统的花丝制品大多以首饰、器皿为主,而人物造型可以大大丰富花丝镶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可以弥补金银质地颜色单一的不足。
“亮”就是为避免流俗,要丰富花丝镶嵌的材料构成,提高作品层次感,譬如让传统的花丝镶嵌与玉、象牙等材料结合起来,做成立体的、具有人文情节的作品,花丝镶嵌艺术就可以跳出装饰品的窠臼,其内涵和外延得到放大,从而具有更大的艺术发展空间。
当然,这只是程淑美花丝“亮立”梦想的一个雏形,在以后漫长的花丝生涯中逐步得以清晰和完善,其间,著名老艺人翟德寿等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和启发。
磨玉十三年,“下铊”有神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但这种“准备”却充满着常人难以忍耐的漫长与艰辛。做玉雕很吃力,程淑美在玉雕车间的“水凳”上一坐就是13年。磨啊磨,想啊想,万紫千红在她的头脑中飞升旋转,金的热烈,银的矜持,玉的莹润,珠的晶莹,钻的透闪,成为她忍耐寂寞的生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