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周秋光:推动慈善向善(组图)

2016-11-10 11:02:29

  红十字会是国际上最大的慈善团体。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传教士带来的“舶来品”,红十字会在中国被视作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周秋光带着两个学生翻报纸,甚至跑到美国搜集资料。2000年,他发表《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系统地论述了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成立、发展和影响,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但周秋光并不满足仅做一个慈善组织的研究。人民出版社编辑张秀平女士对周秋光说,为什么不做个慈善通史呢?“我也有过这种意识,但是不敢大想,我不断拷问自己,写个通史,我能行吗?”周秋光回忆。

  张秀平的话坚定了周秋光的想法。他带着自己得意门生曾桂林做副手,对慈善史重新进行架构。2005年,周秋光花费6年时间完成了40余万字的《中国慈善简史》,这是我国慈善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

  此后,周秋光又不断突破自己。2007年,三卷17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出版;2010年,第一部地方慈善史《湖南慈善史》出版;2011年,国内第一部当代慈善个案研究《中山慈善万人行研究(1988—2010)》出版。目前,周秋光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慈善通史》,份量达八卷本,500万字。

  力推慈善回归民间

  周秋光的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幕。

  1917年,南北军阀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生灵涂炭。9月,京津一带发生特大水灾,百万黎民饥寒交迫,瘟疫流行,饿殍遍野,流离失所。熊希龄坐在船头,眼望着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少年时期立下的理想和眼前的灾荒,促使他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济民救亡之路。

  这是熊希龄开展慈善事业的开始。

  熊希龄那一刻的所思所想,也常常在周秋光心中引发共鸣。

  “我有时想,跟熊希龄比,我算什么呢?我能为慈善做什么呢?”周秋光说,“学者最大的特长也是纸上谈兵,但学者最大的问题也是纸上谈兵。”

  他力促自己成为一名“实干家”。

  作为湖南省政协常委,周秋光的大部分提案都是围绕慈善展开的,包括在省政协会上递交的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支持社会助残并解决湖南省残疾人艺术团相关问题等提案。而推进慈善民间化、法制化、系统化、普及化、专业化,则是周秋光多年来最为着力的地方。

  周秋光做慈善研究的30年,也是中国慈善由无到有、从冷到热的30年,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呈现官办慈善为主,民办慈善为辅的格局。不过,近年来,红十字会、青基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官办慈善组织相继爆出一些问题,“郭美美事件”更是热极一时。

  对于这些问题,周秋光从不避讳、敢于直言。他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我觉得它们出问题是必然的”。

  他直言不讳地说:“只要这个官办的机制不变,就很难避免出现问题,政府不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因此,周秋光长期呼吁,慈善一定要回归民间。

  他认为,慈善是一种民间行为,因为善源来自民间,是人们出于善心对弱势群体自觉自愿的帮助。它不是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或者责任,因此不能把它纳入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能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社会保障或者福利才是属于政府的责任。如果慈善成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那么政府和民间的界限以及职责区分也就没有了。

  他呼吁,政府要从慈善中退出来,专心做社保、做公益、谋福利;政府一定要认识到民办慈善其实就是在帮助政府,政府没有必要去和民办慈善争善源,从而阻碍民间慈善的发展;“民办官助”是中国慈善发展的合理定位;政府在放手让民间办慈善的同时,要用法制去监管,引导民办慈善机构建立行业规范、行业自律等等。

  周秋光表示,正是因为理论界长期没有厘清公益、社会保障、福利、慈善之间的边界,厘清政府和民间在慈善中的定位,《慈善法》因此迟迟没有出台。这使得慈善事业一方面因为缺乏约束与监督,各种慈善乱象频发;另一方面又造成官办慈善垄断局面,阻碍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从而严重影响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可堪欣慰的是,2012年以后,在这些问题上各界基本达成了共识。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周秋光长期力促慈善法出台,为其做了大量工作。得到这个消息时,周秋光正在北京。那天,他和卢德之、徐永光、王振耀等几位慈善界大腕聚在一起,每人差不多都喝醉了。

  致力实践慈善教育

  如今是鼎鼎大名的慈善史专家,周秋光少年时怀的却是画家梦。1954年,周秋光出生于耒阳三都双红村2组。父亲是个船工,长年奔波于耒水河上。1971年高中毕业,周秋光回乡当知青,三年间,他当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加工厂会计、乡民办教师。

  其时,别人把书籍弃之如敝屣,他仍然还抱着一个文艺青年的幻想,“因此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多画了几筐画”。因为心里做着画家梦,1974年推荐选拔工农兵大学生,他报的也是湖南师院美术系。

  文化成绩名列前茅,专业成绩名列第一,本以为十拿九稳,可莫名其妙的是,他却收到了历史系的通知书——原来,名额被别人取代了。

  迈入历史系的大门,周秋光的艺术梦幻灭了,史学梦却在冉冉升腾——这或许对当代选错专业的大学生人生有所启示。他说:“假如命运做了错误的安排,我则选择正确的道路。”

  30多年来,周秋光在岳麓山下的这所大学,学历史、教历史、研究历史。尽管1998年后他也兼职从政,官至长沙市政协副主席,但他说,一位教师不应离开讲台,一位学者不应该离开学术。

  熊希龄对他的人生观影响至深。

  他告诉记者,熊希龄的一生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维新,济世,救亡。熊前半生在政界,从民国总理的职务上退下来后,希冀能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就投身了慈善。他创办香山慈幼院,收养孤贫儿童,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去补救当时的社会,并提出贫富均等的慈善教育理念。

  他说:“我认为做慈善有两种,一种是慈善救济,即救人的身体和生命;另一种是慈善教育,即救人的灵魂。前者是消极的慈善,后者是积极的慈善。而积极的慈善才能真正实现慈善的终极意义。熊希龄所倡导和实践的正是慈善教育,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和理念值得我毕生去探索和研究。”

  因此,传承和践行熊希龄的慈善教育,便成为了周秋光的另一终身事业。早在写完《熊希龄传》之后,他就敏锐地觉察到慈善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于是及时将学术视野转向慈善事业,并着手培养后备梯队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慈善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慈善活动大量出现,民间慈善组织纷纷建立,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发展得多么好。

  在周秋光看来,当前我国的社会慈善事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慈善观念滞后,慈善文化还不浓厚;慈善机构的数量太少,慈善捐赠水平较低;慈善组织自身亦存在着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弱点等。

  他说,尽管政府大力提倡,但一些人仍对慈善事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甚至一些慈善组织及其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也只是将慈善事业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未能将其作为社会分工产物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来对待,从而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理念存在着较大差距。

  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在人才。

  为此,他最早在全国开始培养慈善史研究的专门人才,并尝试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模式和研究生培养模式——让研究生充当学术助手,做课题研究训练和实验,并将这种训练实验和他们的毕业论文相结合。《中国慈善简史》便是他和他的学生曾桂林等合作的结果,也是这种模式的第一次尝试。此后,他相继与学生黄仁国合撰了《刘大年传》,与张少利等合撰了《湖南慈善史》,与贺永田等合撰了《中山慈善万人行研究(1988—2011)》等。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周秋光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人才。目前他率领其博士生、硕士生,组建成一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在学术研究中注重产学研合作,将慈善理论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及其反响。目前,他的很多弟子已经成为教授了。

  邵阳学院教师李朝霞是周秋光2001级研究生,她回忆起在周秋光门下求学的经历,最大的感受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永远有鱼吃,必须学会钓鱼的方法。“周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正是钓鱼的方法。许多周门弟子因此受益匪浅。”她说。

  这些年来,周秋光用大量的时间来传播和弘扬慈善文化,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忙得脚不沾地,人称其为“很拼的老头”。仅这几年,他就应邀担纲国务院立项、民政部和江苏省共建的我国慈善领域首个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史料文本和布展内容文本的总撰稿人,又应邀作为《慈善法》宣讲团成员四处宣讲。今年暑假期间,他也没有休息,还办了一个有全国40余所高校103人参加培训的“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暑期学校,为慈善公益人才的培养尽心尽力。(记者 阳锡叶)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田芳菲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第十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候选标兵单位...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两代人的绿水青山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外援林书豪抵京 不讲特殊

    昨天下午,北京首钢队后卫外援林书豪从美国抵达北京,正式开启他在北京首钢队的旅程。林书豪是北京首钢队在最近两年内最大牌的外援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林书豪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与此前的外援是相同的,他没有大牌球员的特殊待遇。另外,林书豪为了能够更好地备战新赛季以及在赛季中有上佳表现

  • 出品人于冬:不做山寨版《萨利机长》,而是要超越

    25日,根据川航英雄机组真实事件改编的国庆档献礼大片《中国机长》在京举行首映礼,出品人于冬、导演刘伟强携影片主演张涵予、袁泉、欧豪、杜江、张天爱、李沁等齐齐亮相,分享影片拍摄幕后故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领带大王”曾宪梓的家国情怀

    金利来集团创始人、香港著名爱国企业家曾宪梓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日与世长辞,享年85岁。这位创立享誉商界“金利来”品牌的“领带大王”,一生心系祖国、情牵香港,对己,克勤克俭;为国,慷慨解囊。他爱国坚定、爱港真诚,一生浓烈的家国情怀与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行,令人敬仰。

  • 小村“商人”颜云昌的“生意经”

    “现在农村环境好,交通方便,周末来村里采摘水果、休闲游玩的人还挺多的,搞点土特产好卖。”在湖北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幸福超市”里,44岁的老板颜云昌正在琢磨自己的生意经。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