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记口腔医学泰斗周继林
周继林近照 解放军总医院供图
北京西四环,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我国口腔矫形修复领域的开拓者、著名口腔科专家周继林端坐在沙发上,任暖阳照在她光洁的脸上,年过百岁的她依然精神饱满。
坚决“留在大陆”
1949年5月中下旬,上海淮海中路的一户人家用木板和钉子从门内把大门牢牢封住。这户封住大门的主人,就是拒绝随国民党前往台湾的洪民、周继林夫妇。面对国民党官员的游说纠缠,周继林的态度坚决——“留在大陆”。
5月28日,天刚蒙蒙亮,屋外格外安静,打开门窗,眼前的景象把他们感动了——高楼华厦屋檐下,解放军官兵一个个枕着背包,抱枪而眠。上海初夏的黎明,凉气潮气袭人,将士们宁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温暖这座城市,也不肯打扰百姓。此时此刻,周继林夫妇的心,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冲击着。
在洪民、周继林夫妇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1950年在上海华东军区总医院诞生。说是科室,其实只有借来的一张病床,而这张病床,是中国口腔外科的希望。到1953年,这个颌面外科初具规模,发展成有44张病床的独立病区,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当初,洪民、周继林夫妇从美国回到祖国,旨在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颌面修复相结合的口腔医学事业。但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口腔医学处境荒凉,他们的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每当忆及此事,周继林就会由衷地说:“感谢党,让我有机会为国家的口腔事业尽绵薄之力。”
全心为战士服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相当一部分志愿军伤员是颌面部受伤。这类伤员的身心痛苦比其他伤员更大一些,治愈难度也大。让周继林没想到的是,这些伤员伤情之严重与复杂超出了她的想象——有的战士下颌骨被炸成粉碎性骨折,嘴巴合不拢,说话吃饭都困难;有的鼻子或耳朵被炸没了……面对战士的苦痛,周继林心急如焚,一心赴救。
志愿军刘恩林受伤以后,忍受着肌肤与心灵的双重痛苦,一度产生轻生念头。在一次会诊时,他竟然对医生说:“你们别费心了,别给国家添负担了。”经过反复研讨和精心准备,周继林为刘恩林实施精细修复。第一次解开头上的绷带,让刘恩林无比惊喜,炸伤的耳朵复原了。第二次拆除绷带,他更是万分惊讶——这假的眼球居然栩栩如生,外翻的眼眶也基本恢复了原状。
“颞颌关节强直”是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国际性医学难题,受到这类创伤的患者张不开嘴,从而导致语言障碍和咀嚼障碍,十分痛苦。周继林与丈夫洪民决心攻克这个难题,造福更多患者。为了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病例片子和改进手术方法,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成了他们每天待得最长的地方,有时他们连吃饭都忘了。经过5年多反复的临床实践、经验研究与缜密的科学论证、反复的比较改进和不断的探索尝试,周继林和洪民终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乙状切骨原则”,将传统的关节切除方法由“横切”改为“横竖结合”,形成更加符合力学原理的“骨间点面接触”,使处理后的关节头承力更加合理持久,病后复发率降至零,实现了治疗“关节强直”质的突破。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医疗事业
1958年夏天,洪民、周继林夫妇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开始新的创业。从初创时借来3张病床组成病房,到如今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驰名海内外,在周继林百岁年华中,她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奉献给了病患。
“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绝不能让病人失望。”周继林常说。1996年,年近八旬的周继林光荣退休。本可颐养天年的她,依然像在职时一样,每天照常出诊、查房、组织病例讨论、坐镇手术台、培养研究生、搞科研攻关,即使节假日也很少休息。
80多岁高龄时,周继林还在编写口腔医学专业的专著。“我要把宝贵的经验留下来,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在周继林珍藏的相册里,她保留着有关患者的图片资料。这些患者,都是国内做第一例有关口腔手术的幸运者。周继林救治的患者成千上万,有些称她为“医生大姐”,有些称她为“救命恩人”。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她出诊时,主动提出不挂专家号,被患者称颂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温庆生 章文)
黄志强:一腔肝胆铸医魂 | 2015-07-29 |
时代先锋黄志强:留取肝胆照人间 | 2015-07-29 |
黄志强院士:生死相托 永不言弃 | 2015-07-29 |
黄志强:披肝沥胆 大爱为民 | 2015-07-29 |
学生、同事眼中的黄志强:“医生就该高标准... | 2015-07-29 |
家人:阎肃“病逝”消息不实 目前情况比较... | 2015-07-29 |
三闯火海的救火英雄王锋去世 | 2015-07-29 |
郭伟:“手术台就是我的阵地”(图) | 2015-07-29 |
周继林:“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 2015-07-29 |
周继林:百岁军医用爱修复创伤(图) | 201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