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成都锦江区一间绘画工作室里,青年画家班鲁正忙着统计报名参加公益绘画培训的人员名单。“培训主要针对服务于成都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将于11月在高新区工业园开课。”班鲁告诉笔者,希望用绘画的方式为志愿者们减压,以公益服务于公益。
作为“85后”画家,近年来,班鲁多次为山区小学、残障群体创作公益绘画作品,还受邀参加深圳卫视《年代秀》和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录制。“用心去画画,真诚做公益”,这是班鲁未来的生活重心。
专注练习从小山村走向艺术界
出生于1987年的班鲁,老家在山东沂蒙山区,绘画启蒙源自于几本连环画,“翻来覆去地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印在脑子里。”因为家里穷,懂事的他没有找父母讨要画笔、画纸,而是拿质地较软、能够画出痕迹的石头在崖壁、土墙、地面上随处练习画画。他对绘画的热爱,逐渐被家人发现,并给予支持。
高中时期,除了上课,班鲁成天都泡在画室,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为了考上一流的美术学院,即便是冬天,手上长满冻疮,他也不曾停止练习。“颜料粘在疮口处,一洗手皮就破了,又疼又痒。”但那时他每天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特别有成就感。
2007年,班鲁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他介绍,刘老笔下的人物肖像神形兼具,人民币5元、10元、20元、100元上的毛主席像就是来源于刘老的画稿。通过跟刘文西的交流与学习,班鲁大获裨益,“学画没有速成捷径,必须专注基本功练习”,用刘老的话讲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毕业后,班鲁选择来到成都,靠着给商业街画壁画、给美术生补习养活自己,但是他依然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艺术创作。2015年4月,他在成都知白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展览的40多幅油画中,观念型系列油画《小人物,大世界》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主要表现个体的渺小、卑微与盲从,笔法采用奥地利分离派绘画大师克里姆特的概念,利用颜料的叠加手法制造视觉上的立体感,充满着纪实与虚构交互刺激的视觉效果。
不忘初心为爱添一笔色彩
班鲁坦言,自己能够顺利进入大学,是因为受到社会的资助,“作为一名受益者,我想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除了义卖作品、捐钱捐物,他还用画笔为公益增添一抹暖色。
2015年,班鲁加入一场名为“与黑暗对话”的公益活动,主要服务于盲人群体。通过在全黑环境里,正常人和盲人一起辨别道路、物体,拉近彼此间心理的距离。活动结束后,班鲁陷入思考,“盲人可能一生也感受不到什么是色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于是班鲁决定和盲人一起完成一幅作品,绘出他们内心最渴望看到的图景。
“想看到海边的日出。”“想看到吉他的琴谱。”“想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班鲁将听到的答案呈现在一幅壁画上,并邀请盲人在壁画上刻下盲文。他再将这些盲文连接起来绘制成城市的缩影,“虽然他们看不见,但是他们通过触摸,也可以读懂这幅画。”
2016年,班鲁又参加了“为爱上一笔颜色”活动,踏上前往凉山州的助学之路。在位于山顶的瓦依小学,他不但为孩子们带去了生活用品、教他们如何画画,还给室外墙和围墙绘制图案。蓝色的云朵、绿色的树木、杂耍的演员……粗糙的水泥墙面被粉刷一新后,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充满朝气。今年8月,班鲁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来到“为爱上一笔颜色”活动(第二站)简阳市玉成乡松林湾小学,同样拿起画笔把陈旧的校园装扮一新。
回到成都后,他又联合圈内画家在成都市慈善总会发起一个慈善基金项目。班鲁透露,他以妻子的名义成立了韦娟公益艺术个人基金,今后将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服务的队伍,致力于免费绘画教学以及无偿服务乡村学校。(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