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纯的微信名字叫“老村长”,他觉得这个名字有“土”味儿,也更符合他“转行”后的“气质”。
李文纯所说“转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行。李文纯经营着一家科技公司,公司业务从软硬件开发、电子产品经销到农产品包装等类型繁多。而如今,李文纯又为公司增加了一项业务:水稻旱种。
这一决定缘起于李文纯的一次黑龙江之行。“黑龙江的水稻旱种已经推广很多年了,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模式已经成熟。”更打动李文纯的,是全省上下种植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我觉得在咱们省推广水稻旱种,能行!”
“水稻旱种与传统方式种水稻相比,不用育秧、栽秧,不用水整地,种子分布均匀,省工省力,成本降低,效益可观。”说起水稻旱种的优势,李文纯难掩兴奋。
在李文纯的手机里,保存了大量的水稻旱种的照片和文件,其中还有玉米与水稻旱种的经济效益对照,分别从成本、产量、单价、销售收入、纯收入这几项进行对比,“水稻的收入能高出玉米收入近1万元。”
经过向专家学习,在掌握了水稻旱种的种植要领后,李文纯在全省选择了四块试验田,面积都是20公顷,开始了水稻旱种。回想起春耕时播下的第一颗稻种,李文纯的心情依旧是压抑不住的激动,就好似种下了他的一个梦想,等待秋天的收获。转眼九月,李文纯已经无数次地踏进试验田,查看水稻的出苗率、株高、抽穗率、成熟度……
“通过观察不同地域的生长情况,获得更合理丰富的种植信息。”李文纯说,今年的种植采取了“懒人”种地法,肥下的不多,也基本没浇水,看看产量能怎么样。
10月9日,四平市伊通县关家村。水稻收割机在李文纯的水稻旱种试验田里穿梭作业。机械的轰隆声在李文纯听来尤为悦耳,但他此时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不知产量如何。
收割、脱粒、称重。“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李文纯对这个产量比较满意,“今年的田间管理做的不行,既是试验也是经验积累嘛!”
捧起一把散着淡淡清香的带壳大米,李文纯这一年悬着的心也算落了地。“万事开头。这头已经开了,明年加把劲儿继续干!”(本报记者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