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争当志愿者
紫金草志愿服务队二十四年祈愿和平
新华社南京11月14日电(记者蒋芳、邱冰清)幸存者及后代争当志愿者、大学生团队连续24年接力讲解、小提琴志愿者一年举办百余场公益演出、国际志愿者向世界讲述历史真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94年成立紫金草志愿服务队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万名,累计服务时间逾百万小时。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争当志愿者
“当年南京城尸横街巷、火光冲天,日本兵天天杀人,长江水都变红了。”几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铜版路”边,常常有一位老人为参观者免费讲解当年侵华日军屠城史。讲到义愤处,他还会现场展示头上被日军枪柄砸出的伤疤。
这位老人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80年前的那场浩劫,他的母亲被日军杀害,他自己也差点被日本兵烧死。2004年3月起,老人到纪念馆当起了志愿讲解员。10多年时间里,他的义务讲解时间超过3000小时。
“这里有我的脚印,我有发言权。”像佘子清一样的“特殊”志愿者,是紫金草志愿服务队里最重要,却也是最脆弱的力量。已经去世的幸存者赵斌老人是第一批志愿者,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纪念馆内义务服务。
80年岁月流逝,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位。如今,紫金草志愿服务队在每年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会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和节日祝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后代志愿加入到传播历史真相的队伍中来。
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便是其中一员。这位从七八岁起就听着亲人遇害故事长大的姑娘对这份志愿服务有着特殊的责任感。“国家虽然强大了,但历史教训不能忘。外婆是我的榜样,她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伤痛但从不‘示弱’。我也会竭尽所能让孩子们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国内外志愿者服务时间超过百万小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邻纪念馆的南京晓庄学院每年都有二三十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节假日到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工作。
“这是我们爱国的一种方式。”2014级学生邱阳在入学那年报名参加讲解服务队,直到毕业才离开。
一批学生毕业了,新的学生接着顶上。20多年来,南京晓庄学院陆续有400多名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累计讲解时间近9万小时,讲解对象逾270万人次。
铭记历史、祈愿和平、服务他人、成长自我。20年多年来,紫金草志愿服务队吸引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两万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百万小时。
近年来,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多国的志愿者纷纷来到纪念馆,用英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在纪念馆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专长。
“这是一枚历经苦难的发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个姑娘为躲避追杀,把头发剪短,面容抹黑,装扮成男孩子,没想到发卡掉出来,最终没逃过被强暴杀害的命运。”韩国志愿者金世恩通过一枚小小的发卡,向参观者们讲述当年难民区的血泪往事。同时,她还志愿从事展览解说词的韩语翻译、为游客导览器录制韩语介绍等工作。
“我的中国话并不流利,但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金世恩说。
搭志愿服务平台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每逢“五一”“十一”、中秋、重阳等重要节庆日,参观者总能在纪念馆看到一支小提琴演奏志愿服务团进行演出。他们曾在一年内举办公益演出100余场,用音乐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缅怀以及对和平的愿景。
“志愿服务也要精准定位,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比如,我们邀请资深媒体人来做新媒体传播工作,邀请史学专家来做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请语言学方面的专才来做翻译。”志愿服务队的顾问沈玉萍说,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要以高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近期,纪念馆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架构进行全新梳理,增设讲解服务、文明指引、文艺演出、语言翻译、关爱幸存者、宣传推广、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8大项目组,力争让每一位志愿者的专业技能都能发挥最大功效。
紫金草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金海燕说,“和平像花儿一样需要呵护。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