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证南京大屠杀:“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搜证人”鲁照宁13年无偿捐赠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2000余件
2016年5月12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鲁照宁在整理捐赠的史料。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12月5日,鲁照宁的父母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寻找“鲁美音”的姓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供图
鲁照宁的姑奶奶鲁美音,是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唯一一位女烈士。受访者供图
在舆论叙事中,美籍华人鲁照宁所有付出与执着,都源于对家乡对国家血浓于水的深情,源于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正义感。
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原本自认为与“历史”毫无关系的鲁照宁,却从中打捞出越来越多的家族过往
几乎每年的12月,鲁照宁都会从美国飞回家乡南京,随行的行李中,衣物不多,塞满了他一年来搜集、竞拍、整理的跟南京相关的抗战“记忆”。13年来,他陆续无偿捐献了各类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文物史料2000余件,其中164件被评为国家珍贵文物,60余件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不容青史尽成灰,冥冥之中有天意。令鲁照宁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逐步深入,鲁家人与抗战之间剪不断的前尘往事一个个浮出水面。
最铁杆的“搜证人”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这是一本1937年12月美国发行的《亚洲》(ASIA)杂志,里面刊登了日军轰炸南京时,中国军队用高射机枪反击并击落日本飞机的照片,同时在这本杂志里还有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在美国接受培训的照片。
“这是1938年美国发行的11张反战宣传卡片,目的是为了让民众了解战争的黑暗,宣传和平,其中一张编号为223的卡片上讲述了中国飞机远渡日本,进行人道远征(Chinese Bombers Drop Leaflets on Japan)的故事。
“这一件是DC-2飞机模型。”
……
今年12月5日,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史料捐赠仪式上,个子不高的鲁照宁被媒体层层叠叠包围着,一件件介绍他这次带来捐赠的100余件文物史料。
他的好友,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副馆长王伟民,在参加仪式的空档发了一条“朋友圈”:
1937年12月5日的《拉贝日记》中记录:从7:30,空袭警报一个接一个,停泊在船坞的“塔克沃号”(怡和洋行)和“大同号”(太古洋行)两艘轮船遭到了轰炸,浦口铁路设施遭到轰炸……80年后的这一天,美籍华人鲁照宁携父母又一次从美国飞到南京捐赠文物。与善同行、心存至善,历史会记住他。
王伟民和鲁照宁已相识13年,“他一直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最铁杆的搜证人。”王伟民说。
鲁照宁有个口头禅,“我给你看样东西”。王伟民第一次在纪念馆接待鲁照宁是2004年。当时鲁照宁慕名而来,先是捐赠了两本英文版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后来就每年都来,每次都带很多他在网上竞拍和搜集到的史料,比如1937年12月13日美国媒体刊载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原版报纸等。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在纪念馆的史料展陈中,有张“头颅抽烟照”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它记录的是一个中国男子的头颅被挂在了铁丝网上,额头上依稀可见斑斑血迹,嘴中却被恶作剧般地塞进一支香烟。
这张图片正是2007年鲁照宁从美国1938年1月10日发行的《生活》杂志中搜集来的,如今已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著名照片。而在今年7月6日的一次捐赠仪式上,鲁照宁又捐赠了这张图片的原版照片,系刚刚从一位比利时藏家手中拍得。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利济巷慰安妇纪念馆……越来越多的抗战主题的展览中,都能觅到鲁照宁捐赠的踪迹。
实物史料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哪怕只是一张地图、一条丝巾,甚至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活生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