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奇,男,湖南双峰人,1939年生,娄底市电影公司退休干部。他创作的电影宣传画《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你的微笑》曾获省展三等奖。历时30年创作的长卷《幸福娄底》,被誉为“娄底的清明上河图”,春节前可全部完成。
210多幅速写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1954年,15岁的李仕奇初中毕业后待业在家。有位热心人打听到某校一位女教师因要请56天产假,需要请一位代课教师,让他去试试。他去学校找到校长,校长果然安排他代课。他上课受学生欢迎,又爱画画。不久,双峰县文教局就知道有这么个小伙子可以代课,于是县里只要有老师请假,就安排他去代课。他就成了一个奔走于各校的代课教师。业余时间他喜欢写生画画,县里搞文化宣传活动也请他去参加。他每次外出写生时,总是吸引很多人围观。有一次在双峰一中附近写生时,县委宣传部的一个干部看了他的画说:真的画得不错。就这样,代了两年课的他,被招到县文化馆当美术专干,专业画画。那时双峰县的湘剧团常下乡演出,他每次都跟随湘剧团到乡下写生,到农家走村入户采访,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火热的生活、新农村的新风尚新面貌。他反映现实生活的画经常在《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等报刊发表,累计达80多幅。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用漫画塑造水利建设中涌现的“梅龙山下活龙王”形象。1965年,全省大搞水利建设,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到双峰参观了梅龙山下的千金水库,千金水库库长聂本发开发、管理水利的方法和成效得到张平化的充分肯定,张平化指示将千金水库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此湖南日报社派美术记者周令谟到双峰采访,拟创作20幅连环画在《湖南日报》连载。他创作的题目是《梅龙山下活龙王》,“活龙王”就是比喻聂本发。双峰县派李仕奇配合,周令谟让李仕奇画其中的8幅。李仕奇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这次创作,经过连续多天的采访创作,作品完成了。周令谟对李仕奇的作品非常满意。这组漫画在《湖南日报》连载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不但全国各地有人来参观学习,连柬埔寨、老挝等国的领导人也来到双峰参观学习。
30年3次绘就娄底的“清明上河图”。1979年,娄底设立地级建制后,李仕奇被调到娄底地区电影公司负责宣传工作,担任宣传科科长,不久还兼任了一个社会职务:娄底地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日常工作则是画电影宣传画、海报等。他不断搜集创作素材,长期走到哪就写生到哪。娄底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1983年,李仕奇站在娄底电影公司的楼顶上,常常望着拔地而起的建筑发呆,他灵感一动:何不用画笔记录娄底的美丽呢?当时没有买照相机,不能照了再回去画,他便常常一个人爬上楼顶写生,用了几个月时间画了一幅6米长的《娄底新城》,真实记录了当时娄底城市现状和生活场景。这幅画能激起老一代娄底人许多回忆。20年后,娄底的城市面貌更加美丽。
2003年秋天,李仕奇来到娄底电影公司的楼顶,还像20年前一样,一边看着娄底新城,一边一笔一笔地描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幅10多米的《青春娄底》长卷画出来了。如果说1983年画的《娄底新城》是一幅黑白照片,那么,这一次画的就是一幅彩色照片,色彩更丰富,内容更多姿。
时间一晃又是10年。2013年,74岁的李仕奇下决心再画娄底。因为这10年娄底变得越来越美了,市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他决心用画笔记录这一切变化,创作一幅百米长卷,描绘一幅全景式反映娄底城市面貌的作品。与前两次直接写生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先拍照片,搜集素材,再进行创作。他跑遍了娄底的大街小巷,拍了数千张照片,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幅长卷。
老人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搞一次画展,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画笔下新时代、新娄底的“清明上河图”。(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