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化名)和父母之间严重的认知错位表明,这是一个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引发代际冲突的极端案例。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似乎“完美无缺”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却偏离了正常轨道?其中的症结值得深究。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然而,被光环笼罩着的他却并不快乐。他从小动手能力不强,不擅与人交往,因此遇到不少挫折、嘲笑——而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短板的不利影响也在成年后显现:他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不到一年,此后的几份工作也都不顺利。在成长过程中,他曾多次向家人求助,不仅未能得到尊重、保护与支持,反而招致责备和打骂,这成了他最大的心结,也是他始终不肯原谅父母的最根本原因。
从报道来看,王猛家庭的教育问题相当严重,更为糟糕的是,其父母对此认识流于粗浅,只承认过分严厉,并未意识到根源所在。精神分析学说有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若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会导致情绪产生巨大波动,对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儿童心理学实验证明,那些能够得到照料者更多恰当情感回应的婴儿,情绪发展正常,成年后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安全感和依恋感容易满足;而那些缺少情感回应的婴儿,情感反应很淡漠,封闭自我,不关心任何人和事。回溯王猛成长脉络的走向,可以说,父母长期对其情感需求的负反馈、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忽视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是导致问题累积乃至最终猛烈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而王猛自身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在性格成型的未成年阶段,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严重错误及缺陷,令他自觉是个“情感孤儿”,但在成年后,他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实现自救的。毕竟在未成年时亲子关系必然以父母为主导,而一旦成年,亲子关系就应当逐渐过渡到以子女为主导。王猛也的确试图自救,但由于认知偏差,他将性格的缺陷与人生的逆境全盘归因于父母的教育失误,回避了成年人应当背负自己人生的责任。母亲关于他“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这后面”的说法固然有“甩锅”的意味,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父母无法选择,童年也不可能重新再来,但作为成年子女,可以选择的是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改善亲子关系不仅能够帮助父母,享受亲情,也有助于将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亲密关系。
王猛的事例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体制下诸多孩子经历的一个缩影。在“分数才是王道”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对于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选择性忽视或者漠视,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严重的隐患。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希望王猛们的事例能够警醒家长,引起子女的反思,让社会公众更加明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秉持健康的家教观,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