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虹:告别亦从容
“不想说但还是要说‘再见’,再见最爱的速度滑冰,最爱的冰场,最爱的队友、对手们;22年来的一切都要告一段落了,但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见。”张虹随后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
李香凝惊险晋级自由滑 王冰玉泪别平昌不言退
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最后一个单项女子单人滑的争夺今天在江陵冰上运动场展开。在上午进行的短节目比赛中,中国小将李香凝以52.46分名列第24位,惊险晋级23日的自由滑。
昨天早晨6点46分,被称为“指路大王”的谢亮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从2001年起,谢亮就在东直门交通枢纽义务指路,熟悉东直门地区的大小建筑物和公交线路的他,因义务指路十几年,在东直门地区家喻户晓。而随着谢亮的“名声”越来越大,也引来了一批追随者,除了东直门指路点“后继有人”,很多志愿者也学习谢亮的模式在京城各处设置了指路点。
去年还曾到东直门指路
“创立东直门义务指路处,被誉为京城指路大王,同时也是志愿者的楷模谢亮老师于2018年2月21日早上6点46分因病去世……”昨天上午,各个京城公交迷群、志愿者群开始转发东直门“指路大王”谢亮老人过世的消息。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东直门街道证实了谢亮老人去世的消息,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明天将在东郊殡仪馆送别老人。
2001年9月初,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开始动工,复杂的交通结构,变化的公交路线,不但外地人“两眼一抹黑”,很多北京人也找不到北。
谢亮老人生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刚指路那会儿,我被问路的人围在当中,有人帮我计算过,一分钟就要解答28个问题。为了能够脱口而出,我当年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谢亮说,当年他一个人白天在东直门指路,晚上就把东直门范围内的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部抄写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排列、汇总。他熟悉东直门街道周围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建筑,熟悉到达某个地点的最短路线,为来自天南海北的问路者节约时间。
2001年9月22日,年已七旬的谢亮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牌子出现在东直门,义务为过往行人指路,这一坚持就是16年。去年,已经生病的谢亮老人还时不时地去东直门指路。
学习英语制作指路手册
谢亮的举动被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吸引了一些附近的退休老人加入。到目前为止,先后有李国良、刘红军、孙永福、文秀珍等十余位老人加入到谢亮义务指路队伍中来,和他一起义务指路。指路点也逐渐变成了指路队,在东直门地区家喻户晓。
指路看似简单,但指好路并不容易。随着指路经验逐渐丰富,谢亮将自己指路的经验总结成了手册,形成了系统。
谢亮的徒弟、颐和园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队长高玉红告诉北青报记者,谢老的指路手册记录了北京大部分知名景点、地标,每一条都有从东直门出发的具体路线。谢亮还按照地名的首个汉字将知名的地标编排分类,如西站、西直门等,方便查找。
东直门地区毗邻各国使馆区,也是外国人聚集之地,谢亮发现很难给外国人指路,便萌生了学英语为外国人指路的想法。
2004年,退休老人王启睿在看到谢亮老人义务为行人指路,还想进一步学习英语为外国朋友服务的报道后,主动联系了他义务当起了他的英语老师。于是,70多岁的老人开始从音标、单词学起,逐渐能用简单的英语为外国人指路了。不仅仅自己学习外语,他还鼓励身边人和徒弟们学习外语,使指路“无差别”。
行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同在东直门指路的“老伙伴”,还有不少学生团体、企业的青年纷纷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扛起义务指路的大旗。义务指路队先后吸纳了东外大街北社区、清水苑社区、龙潭中学、骨髓志愿者协会、林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移动等多家团体成为会员。
高玉红介绍,2006年左右,因看到颐和园外地游人找路困难,她萌生了为游客指路的想法。“我之前看到过谢老的报道,后来通过志愿者机构找到了谢老。我把义务指路的想法告诉了谢老,他非常高兴,并答应教我指路的各种办法。”
高玉红回忆,2006年7月27日,她去东直门地区拜会了谢亮,从此12年一直联系。当天,谢亮就传授了指路最重要的四大原则。第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是一视同仁,第三是指路景区到分秒,第四是学会用英语指路。
从2006年8月8日开始,谢老每周为颐和园指路队培训指路的具体方法。颐和园指路队也从成立之初的12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目前仍在颐和园地区服务。
文/本报记者 刘珜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不想说但还是要说‘再见’,再见最爱的速度滑冰,最爱的冰场,最爱的队友、对手们;22年来的一切都要告一段落了,但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见。”张虹随后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最后一个单项女子单人滑的争夺今天在江陵冰上运动场展开。在上午进行的短节目比赛中,中国小将李香凝以52.46分名列第24位,惊险晋级23日的自由滑。
黑眼睛、黄皮肤的全英梅在伦敦这条被誉为男装高定“圣地”的萨维尔街并没有违和感。她亲切地招呼客人,不时和英国合伙人沟通,驾轻就熟处理着店内各种事务。
“每年过年前,我们家都会腌制一些腊味,将其中一些送给我们的老客户。”加鹏茶楼的老板娘缪雅琴指着挂在二楼阳台的腊肉和盐水鸡说道。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龙井村,探寻龙井村背后的脱贫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