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骁)“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四合院上空翱翔的鸽群和阵阵清脆的鸽哨声,是北京人原汁原味的家乡记忆。在通州区宋庄镇小营村,今年77岁的薛华老人,制作鸽哨36年,不经意间也留住了北京过去的声音。
现在,鸽群已经离城区越来越远,但京郊还有不少“空中乐队”。这些鸽子携带的鸽哨,就有不少出自薛华之手。老人今年77岁,十几岁时喜欢养鸽子,但鸽哨不便宜。他无师自通,依照书本自己摸索着制作。
制作鸽哨的原材料主要有竹子、芦苇秆、葫芦甚至橘皮等物,鸽哨更可分星眼类、葫芦类、筒类等类型。“一眼”即意味着鸽哨上的一个小孔,薛华至多可做出35眼的鸽哨。在这么小的材料上,将鸽哨做的轻薄牢固、声音清晰脆耳,靠的是工夫和耐心。
鸽哨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想做好也不容易。“以众星捧月为例,就要先在葫芦口处掏个圆洞,确定把儿的位置,然后按照圆的长度粘贴封口的竹板,再锉竹修饰外形。不同部件胶粘后上色上漆,以红棕色、杏黄色为主。”老人说,简单的鸽哨半天即可完成,复杂的得一周才能做一个。完成后,“众星捧月”的每个孔都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就像“合乐”。
记者注意到,制作的鸽哨底部都刻有一个“华”字,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鸽哨的传统做法。薛老爷子说,这也是一个“三包凭证”,如果客人买了鸽哨发现不响,就能找他退换。
前些年,老人还把鸽哨放到市场上卖一些。但现在制作鸽哨对他来说,是消遣老年生活的方式。薛华说:“我不喜欢打麻将、看电视,站街聊天,除了做家务以外,就爱摸索这个”。不经意间,制作鸽哨既锻炼了老人的手眼,也为北京留下了记忆中的声音。 文并摄 J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