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献策“从普通工人到技能人才”——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①】企业培训助职工“飞跃”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程莉莉 刘旭 赵剑影 罗筱晓
中工网3月13日刊发的报道《制造业代表委员惊呼:我们招不到能用的人了》,在两会上引发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共鸣。代表委员们纷纷表达了对提升一线工人技能素质的关切。其中,吴端华代表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培训经历——
作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总装分厂调整车间班组长,到北京后,吴端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自己在北京的师傅。
从一名“修电灯的交流电工”成长为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培训”二字深深地影响了吴端华的人生。
1996年,高中毕业后仅有两年电工工作经验的吴端华,应聘到一家新成立的汽车修理厂做汽车电工。面试时修理厂领导的一句话他记得很清楚:“没经验不要紧,但要吃得下培训的苦。”
上午学理论,下午做实操,每周必考试,这样的封闭训练持续了7个多月。“厂里要求我们在半年内变成一个熟练工”,而正常情况下,这需要近3年。
耗资50余万元的培训,当时显得颇为奢侈。吴端华代表告诉记者,同批培训的人,除了少数几个转行,其余的现在都至少升到了汽车4S店的技术总监或售后经理职位。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委员认为,企业给员工最大的财富就是培训。用人单位购买的社会培训资源,不仅使大多数“务工人员”获得了最初级的职业技能,也为大量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练习实操技术的机会。
调查显示,企业是否有相适应的技能培训,已成为求职者选择工作的重要标准。良好的技能培训更容易培养工人的职业忠诚度。
截至2016年底,我国产业工人总数达到3.91亿,全国高技能人才4504.5万,仅占产业工人的11.5%。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结构像金字塔,处于底端的普通工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成为技术工人、技师。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委员在输电线路维护一线一干就是30多年。他认为,流动性大和缺乏对职业的热爱,能始终在一个岗位上研究、琢磨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
初次技能培训并没有让吴端华迅速成为一名熟练工,他给自己定了两个“死任务”,每个月买一本专业书,每周至少用两个晚上来学习。那时候,吴端华每月工资不过几百元,但两年下来,他买下的汽车维修专业书总价有3000多元。2006年,吴端华靠自学拿下了汽车维修技师资格证,这成为他后来进入北汽株洲分公司的敲门砖。
现在,吴端华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任务之一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
用培训消除职业成长中的烦恼,是他常对年轻员工说的话,“如果只着眼于技术,修理工一辈子都只是个修理工。”从修车到造车,吴端华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技能人才的跳跃。
但吴端华代表也有了新的苦恼:“公司经常处于订单多、产量大的状态,很难抽出时间给一线工人做培训。”这“逼”得他只能在现场教、在岗位上教,“工人在生产线上遇到的问题,都是我培训的内容。”他说。
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很多企业由于经费不足或担心人才流失,缺乏培养职工的积极性。朱建民委员向记者透露:“据我了解,许多中小企业都只挖人而不育人。”
(中工网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