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传洲送两个最小的孩子去上学
“她就是喜欢娃儿啊”
今年67岁的程传洲告诉澎湃新闻,他48岁那年,经亲戚介绍,离婚的张改玲带着收养的二女儿嫁给了一直打光棍的他,收养的大女儿由张改玲母亲帮忙抚养。
“我妈的前夫在婚后得了精神病,总打骂母亲,过不下去了,他们才离了婚。”张改玲的女儿们告诉澎湃新闻。
再婚后,虽然生活贫穷,日子却很舒心,张改玲又收养了三女儿。当时计划生育严,很多人家会将不想要的女孩送人,张改玲的前三个养女,都是如此。
种地养活三个孩子,并不容易。后来,听亲戚说城里废品好捡,张改玲夫妇便搬到邓州市。她们东奔西走,找到一间水泥瓦房租住。后来,她们搬过三次家,最终落脚到现在的两层小楼。在邓州市生活这近二十年,夫妇俩相继又收养了六个孩子。
老四是街邻捡到抱过来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送去医院,医生摇头说治不好。但夫妇俩不忍心丢弃,就在家接着养。一年多后,孩子病逝。夫妇俩将孩子放入裹着棉袄的纸箱里,放回捡到孩子的原处。老五是有天晚上程传洲出门捡垃圾发现的,当时哇哇直哭,高烧近40度,张改玲就从外面买回四种退烧药,每种掰一点,碾成粉末儿,每隔几小时喂一次。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竟然慢慢退了烧。老五病好后,张改玲送给了妹妹抚养。
后来,房东从家里的菜园捡到一个孩子,抱来给张改玲夫妇俩。老六患有破伤风,肚脐眼肿得厉害。张改玲夫妇用艾、槐条儿,加盐放在锅里煮,将毛巾浸湿,敷在肚子上,误打误撞治好了老六的病。病好后,老六送给了张改玲的弟弟抚养。
约十年前,街邻给他们抱来老七和老八。两个孩子患有“兔唇”,只能用奶瓶喝流体食物,但夫妇俩没有介意,一直细心照看。在他们两岁多时,听说南阳有医院免费治疗“兔唇”,张改玲带着他们去做了缝补手术,两个孩子得以正常吃饭。老七、老八一岁多时,张改玲去市场买菜,碰到一位老人推着三轮车,四处询问是否有人收养自己腿部瘫痪(注:脊椎尾骨上有个疙瘩,因神经被压迫无法行走)的孩子,张改玲二话不说便带回了家。
“孩子们都很可怜,刚捡到他们时,孩子哭得很厉害,心里不忍心啊,所以就养起来吧。”程传洲说。
虽然家境贫穷,张改玲一直将孩子们当成亲生孩子一般。她从超市买来奶粉,将家里的白面炒熟,拌匀,再挖两勺糖,冲开后倒进奶瓶让孩子喝。这个方法简单,却养活了9个本素不相识的孩子。没有奶粉时,她就烧一根红薯,用嘴嚼成泥,用手抿一口,喂给孩子。
张改玲和前夫,原有一个亲生儿子,每隔一年半载会来看望她。三年前,因为不愿意张改玲坚持让收养的孩子们读书,双方断了联系。
“她就是喜欢娃儿啊,看到这些孩子可怜吧唧(方言)的,她放心不下。”程传洲说。
孩子已然是夫妇俩的生活寄托
张改玲住院后,家里的事要程传洲费心。每天早晨,他要给3个孩子做饭。老七程佳苗在城区四小读五年级,吃过饭和同学一起去学校。随后程传洲要送老八程佳伟和老九程文星去幼儿园。老八、老九已经十岁,年龄比幼儿园的小朋友大一倍,但智力发育有问题,表达不是很清楚。
送完孩子,程传洲会到病房看望张改玲。
4月23日,一直昏迷的张改玲竟然醒来,说自己想吃面条、鸡蛋面汤,他就准备依着她的心意给她做点。临近中午11点,程传洲先去接老八、老九放学,然后回家做饭。做好饭,恰好老七放学回家,便提起饭盒,和老八一起去医院送饭。但张改玲还在昏迷,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都没有醒。饭盒便一动不动地放在病房的桌上。
程传洲给张改玲做了面条,正在往饭盒里装
下午两点,孩子们都上学去了,程传洲要去清扫垃圾。他装上扫帚和铁锨,将三轮车骑到目的地。约一米半的小胡同,一共有三列。清理五六十户人家的垃圾,一般需要俩小时。累了,他就坐在路旁,抽出一根两块五一包的香烟,歇一会儿。
以前清扫完垃圾,程传洲要去各处拾废品,但这段时间不行。他将工具放回家,便到医院陪老伴。他总是蹲在病床边,或默不作声,或自言自语和老伴唠两句。
程传洲担忧,老伴要是不在了,他一个人实难照料还跟着他们的三个小孩,并负担他们的读书费用。
现在,每年租房需要6000元,是笔大开销,却难以避免。因为这里不仅能让孩子们就近上学,也方便他帮家属院清运垃圾和拾废品。老七读小学,学校已经为她减免了学费,但老八和老九读的是民办幼儿园,每学期每人需要1300元,一年就是5200元。而程传洲每月清扫垃圾400元,拾废品这块每月几百元,不稳定。
张改玲年幼摔伤过腰,一直不能干重活,这些年又患病,离不开药。虽然已经结婚的三个女儿很孝顺,负担起张改玲平常住院看病的开销,但她们一个在食堂做清洁工,两个在广州的电子厂打工,收入一般,而且自身的家庭负担也不轻。
程传洲对澎湃新闻说,张改玲和他觉得,不管再难,也要想办法让三个孩子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