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80504/1525376536724_1.jpg)
肖恩·塞耶斯
肖恩·塞耶斯(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克思与哲学评论》创始人):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4年,从那以后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1974年,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80%的人口依赖土地生存,许多物品是手工制作完成的,机械化程度很低。住房和交通都处于最基础的水平。商店简单朴素,只供应基本的必需品。然而,这却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平等。
那时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循环使用,没有浪费;空气很干净,食物也不掺假,人们的衣着很相似。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在衣、食、住的方面得到同等的满足。大众的健康、教育和福利水平与当时同等水平国家(如印度)的水平相当。
从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就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们衣着更加多样,并开始自由表达不同的观点。互联网、电视等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中国人开始更深入了解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旅行。
在这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中国的部分研究成果逐渐开始用英语翻译和出版。很多我所看到的工作和我接触过的学者都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以外几乎很少人知道。即使在马克思学者中,也只有中国专家才知道。我希望中国的学者们能够有信心去批评资本主义和市场的一些负面影响,并展示政府的中央控制和计划是如何得到真正的社会效益的。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80504/1525376553229_1.JPG)
理查德·沃林
沃林(国际著名学者,知名欧洲思想史家):无论何时用何种标准去评判,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被视为一次惊人的成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试图把中国由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看看今天中国的主要城市,这些成就不禁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当今中国不仅是一个地区大国,它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这反映了其惊人的经济进展。尽管今后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如何保持像过去几年的高经济增长率,但是未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前途光明。
用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最近几年,我经常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教学和讲学。访问期间,我常常有机会和学生谈论他们的职业计划。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未来的高期望值,而且男女学生都是如此。这些中国学生非常勤奋,他们期待着光明的未来。我发现当今中国令人印象深刻和很受鼓舞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青年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其实中国近几十年的马哲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此抱有极大热忱的还不多,这一点令我很失望。因此,我的一个愿望是,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近几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80504/1525376991808_1.jpeg)
萨米尔·阿明
萨米尔·阿明(第三世界论坛主任,前联合国IDEP顾问):我对于中国革命的评价一直是积极的,或者说是非常积极肯定的。中国革命不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复制品”,它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由于新的全球架构,特别是随着苏联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崩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这一开放具有积极的方面,但是同时也经受着新的挑战。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80504/1525376583384_1.jpg)
大卫·科兹
大卫·科兹(世界政治经济学协会副主席,激进经济学联盟成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某些方面很显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几十年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1978以来,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比重下降了。中国已经从一个低收入的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伴随着快速增长,一些新问题也出现了。1978之前,中国有世界上最平等的收入分配,而今天它有着高程度的收入不平等;一些地方空气质量受损;一些城市居民买不起房——这些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80504/1525376603710_1.jpg)
罗德尼·佩弗
罗德尼·佩弗(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我认为改革开放对中国及其经济发展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而有关经济政策、制度的任何决定都应造福于广大民众并追求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价值观。
但我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物质主义(即消费主义)态度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当然,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并且由于环境的限制,不断增长的消费不可能在地球上无限地持续下去,我认为我们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如何抑制这种消费主义态度。
一个社会应该使得所有成员有体面的物质生活水平,应强调人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如何发展并维持令人满意的社会关系,并能够自由地发展其才能,这是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