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王丹凤:燕子归去来

2018-05-04 08:25:42

  【追思】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春末夏初的上海,熟悉的旋律,在新华路的上海影城放映厅里一遍遍回旋。那是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护士日记》主题曲。“小燕子”却在这个春天,飞走了。

  5月2日凌晨4时许,表演艺术家王丹凤走完了她优雅而传奇的一生,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给观众留下一个美丽难忘的身影。

  王丹凤1924年出生,16岁涉足电影,自1941年起从影四十年,因主演《新渔光曲》成名,她在银幕上塑造了50多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她是《新渔光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渔家女,被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她是唯一一个参演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女星;她是《护士日记》里唱着《小燕子》的小护士。她的美丽和风度,当得起“风华绝代”四个字。

  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凤与上影演员剧团表演艺术家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22人入选,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也就是观众相传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2013年,王丹凤荣获第1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她的出现,仿佛打开了电影时空之门……”演员梁波罗忆起去年夏天与王丹凤的见面。2017年6月17日,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阔别观众20余载的王丹凤在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坐着轮椅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那一晚,她一袭灰色裙装,虽满头银丝,仍以耄耋风韵惊艳全场。她是来领取组委会颁发给她的“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的。奚美娟和许鞍华为她颁奖,观众自发起立,长久地为她鼓掌致意。她接过奖杯,激动地说:“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祝华语电影越办越好。”

  梁波罗记忆里的丹凤老师不善辞令,发言特别简短,却总是提前抵达,安静地端坐一隅。她崇尚美、追求美,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每逢隆冬,也总会变幻不同色泽鲜艳的绒线假领,点缀非蓝即黑的沉闷冬装。别看她光鲜亮丽,骨子里却很保守和传统,为人处事循规蹈矩,十分低调谦逊。

  她始终珍惜观众,爱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她拍的最后一部戏叫《玉色蝴蝶》,1980年的她已经56岁,但还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化妆,从不抱怨。作为晚辈也是同行,梁波罗说:“为了角色好,上海姑娘王丹凤其实特别能吃苦。”

  “丹凤老师一直深爱着她的家——上影演员剧团,深爱着她的家人。”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记得,2017年7月,王丹凤特意赶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专场演出现场,与剧团演员同台谢幕。2017年重阳节,王丹凤又来到剧团敬老节现场,与“家人”们一起欢度佳节。“小年夜时候我去看她,我们还商量着今年剧团正式搬回武康路,她也来参加揭牌仪式。她还答应我,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剧团65周年庆,再跟观众见一面。”

  如今,燕子归去。佟瑞欣说,上影演员剧团会将王丹凤的手印镌刻在武康路剧团大院,让观众长久铭记这位可敬的电影人。即将于今年6月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决定在“向大师致敬”单元中公益放映《护士日记》2K修复版,向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致敬。到那时,《小燕子》优美动人的歌声又将再次萦绕浦江之畔。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居文君能否成“上海棋后”

      叶江川说:“这次对抗赛是国际棋联等级最高的女子个人赛事,参赛的两位棋手是重庆妹子谭中怡、上海姑娘居文君,都是中国顶尖女子棋手。”前两次国际象棋“棋后战”的中国德比,分别是2000年的谢军和秦侃滢、2010年的侯逸凡和阮露斐。

  • 孙铂补时绝杀 大连一方挺进八强

      从双方历史4场交手战绩来看,重庆斯威队2胜1平1负处于上风。本赛季,重庆斯威与大连一方迎来阔别3年已久的正面交锋,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连追2球的重庆斯威客场2∶2战平大连一方,令后者错失了赛季首胜。相对于中超比赛首发阵容来说,昨晚比赛的首发阵容变化幅度比较大。双方首发阵容中都只有1名外援,大连一方队由丰特领衔后防线。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90后”硕士小夫妻的农场梦

      而这对“不走寻常路”的小夫妻,男的叫李中奇,女的叫宁云霞,2016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2017年春,听说基地附近有50亩荒地要流转,李中奇果断拿了下来。

  • 从下岗工人到致富带头人,她“绣”出绝活改变命运

    “刚从粮油公司下岗时,对我心理的打击很大,老公每月工资不高,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刺绣工作室里,赵秀兰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时说,经过艰难抉择,她决定用家里的积蓄租门面开个小店,把从八九岁起跟母亲学的刺绣技艺当成谋生的工具。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