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奥林匹克迷,为了能离奥运会近一点,我特意报考了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专业,报考研究生时,我又选择了奥林匹克方向。”时至今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朝阳区信访办工作人员李秀媛说起十年前的奥运经历时,言语中仍有难以掩饰的兴奋和自豪。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李秀媛还是名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由于专业优势,他们全班同学都参加了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自己也是圆了多年的“奥运梦”。“当时,我担任了奥运会曲棍球项目的联络员和残奥会盲人门球主席联络员,加上2007年服务“好运北京”系列赛事,我和同学们整整两个暑假都没能回家,但没有一个人因此抱怨。”李秀媛说,让她印象颇深的是,她的一名同学被安排担任网球比赛的球童,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她的同学就那么冒着雨穿梭在球场中为运动员捡球,“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怎么吃过苦,但是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大家都跟变了个人似的,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好像是奥运会让我们一夜之间长大了。”
奥运会结束后,几乎没有休息的李秀媛又马上投身到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因为要和盲人打交道,她之前做了不少功课,生怕自己的服务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可是等到她真正和盲人门球运动员接触后,她知道自己多虑了,他们是一群非常可爱且友好的人。“我书包上挂着一个小兔子,他们说只要一摸到那个小兔子,就知道我来了,那个小兔子,就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个暗号,比赛结束时,我把那个小兔子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服务的那名盲人。”李秀媛说,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当时的两人看来,却满是温情,“是那些盲人运动员让我真正懂得,何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参加工作后,李秀媛很难再抽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但又有很多时候,她感觉自己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志愿服务行列。当时,志愿者有一句口号,叫做“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句口号,她一直记得,并且把它用在了日常工作中。“刚参加工作时,我遇到一次上访群众情绪激动的事件,对方经常上访,一来就对我们出言不逊,见我是个新来的小姑娘,他更加了几分张狂,但我是个特别爱笑的人,不管他说什么,我都笑脸相迎,可能是应了那句抬手不打笑脸人吧,对方的情绪竟渐渐平复了,这时再开展工作自然就顺利得多。”在李秀媛看来,信访工作和志愿服务有很多相通之处,两者只不过是面对的群体不同,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时,微笑、理解和关怀让她结交了许多朋友,在信访工作中,微笑、理解和关怀则助她化解了许多矛盾。
“得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消息时,我真的特别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又有机会参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了。”李秀媛说道。(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