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确实贫困,但不至于连鞋也穿不起。几位当地学生都反映,他们小时候也都曾光脚踩过村庄的一寸寸土地,他们觉得光脚跑“更爽”,也有时候是随意把鞋脱在哪里,转眼就忘了穿。当地大学生建议,善款可以给孩子们买书包、买文具、买书建立图书室。
驻村工作队表示,近年来政府和西北石油局派驻的工作队为当地教育扶贫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巴格勒克村上学的孩子不缺学习用品,学校里也早已建好图书馆,买鞋剩下的钱不如给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做助学金。
第二天一早,大学生记者团和吾买尔江一起踏上“买鞋之旅”。
吾买尔江找到照片里拍到的4个孩子时,他们正在村道上和小伙伴玩。10个脚背被灰色土覆盖的孩子手拉手,一起去往最近的富民商店。几个路过的小朋友看到这“壮观”景象,也加入这队伍。
商店里眨眼间多了20来个小孩,他们一声不吭,看着陈强找出一双粉色运动鞋,穿在一个女孩脚上。
又有几双小脚跨过商店的小门,有的小脚身后还跟着一双大脚——孩子的母亲或祖母闻讯赶来。训练营导师和大学生记者牵起身边的孩子,加入找鞋、试鞋的行列。
光脚的孩子不断从小门涌进狭小空间。眼看孩子从20个变成30个、50个、80个……有的孩子有新鞋、有的孩子没有,会让没新鞋的孩子失落,陈强决定自掏腰包给每个孩子买一双鞋。
一位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妇女把冰水递给陈强,一位维吾尔族妈妈拉着自己的3个孩子,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一遍遍教他们对大学生记者说“谢谢”。
塔吉古丽是穿着自己的鞋来的,其中一只的鞋带不见踪影,另一只鞋上只有残破的半段鞋带。现在,塔吉古丽有了一双鞋带、粘扣都完完整整的粉色运动鞋。
纳哈尔把记者团的所有导师和大学生都称作老师,她和弟弟妹妹都穿上了新鞋。姐弟三人从妈妈开的杂货铺取回味道像糖浆的“可乐”,送给大学生记者。
店门外孩子们围了好几层,商店店主开始一双一双地数鞋。1、2、3……129、130、131。一共131个孩子,131双鞋,总计5960元。
内地朋友的捐款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入陈强的手机。陈强事后发朋友圈公布,24小时内,39人合计捐款1.1万元,捐款人中有教师、公务员、医生、律师、媒体人、企业高管、军人、创业青年、出家人、高龄人士。“付鞋款后,善款还剩5040元,按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余款用于资助3个在外读书的贫困大、中学生,我添了60元,凑成5100元,正好每个学生1700元。”
陈强和记者团离开柯坪县后,依然有内地朋友转钱给他,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公益行动方式的陈强拒收了这些红包。他准备回到内地后咨询公益人士,是否有长效的模式,为内地的爱心人士打开通向南疆的精准扶贫之道。“如果有了好方法,我再第一时间告诉你们。”他这样回复后来的捐款人。
在远程买鞋中出过一份力的福建律师黄舟雄,整理出家中不穿的新衣,找到附近唯一能抵达巴格勒克村的物流公司。揽件人员开包检查,得知衣服要寄往新疆的贫困村,给黄舟雄介绍优惠通道,将262元的邮寄费减到100元。
这个把中国的东南和西北联系到一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收到1700元助学金的女大学生再图乃木在朋友圈和陈强互动时说,我可以把您当家人,叫您陈哥吗?
穿上新鞋那天,纳哈尔记下了记者团中每个成员的名字和电话。离开柯坪县的第三天,有大学生记者接到了来自纳哈尔的电话,问她在哪里、过得好不好、还会不会再来。电话挂断前,姐弟三人齐声在电话另一端说:“老师,我们爱你。”(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陈雅真)
(文中所有维吾尔族孩子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