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一位登珠峰者的感悟:在峰顶,眼泪是最好的答案

2018-10-24 20:14:34

  新华社兰州10月24日电 题:在峰顶,眼泪是最好的答案——一位登珠峰者的感悟

  新华社记者王朋、侯韶婧

  得过高山肺水肿,却7次登上博格达峰,在海拔6000多米的冰缝里战胜了孤独和死亡,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日,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场登山爱好者交流会上,王铁男极其平静地向大家讲述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

  62岁的王铁男是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主席。他皮肤黝黑、鬓角花白、身材瘦高,在今年5月登上珠峰后,他结束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登山生涯。

  “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不能满足登山要求了,只好‘退休’了。”王铁男平静地说,登山就是不断尝试能达到的高度和能付出的狂热,他热爱这种不断攀登的生活方式。“只有登上峰顶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一座真正的雪山。”

  王铁男登山,始于多年前的一个念头。“我自小生活在天山脚下,有一天抬头看着博格达峰,我心想,为什么不去这座山顶上看看呢?”于是他开始探索和尝试攀登这座美丽的山峰。

  计划刚开始,王铁男便遭遇一次重大打击。1997年,在一次登山探索中,他不幸得了高山肺水肿,医生宣告他的登山生涯结束。“因为得过这种病的人再回到同样海拔极有可能发病,危及生命安全。”王铁男说,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人登上博格达峰,面对首次登顶和生命的选择,他选了前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恢复和登山技能学习,他和队友终于在1998年8月成功登顶,成为国内首登博格达峰的登山者。

  “很多人问我登上峰顶是什么感觉?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眼泪是最好的答案。”王铁男回忆说,站在峰顶,看到眼前的壮阔美景,他激动地哭了,感到自己一生都无法离开登山了。

  一年后,他登上了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在夜晚下撤途中,王铁男在海拔6000多米处跌入冰缝,寒冷、饥饿和缺氧让他意识恍惚,但强烈的求生欲一次次阻止他昏睡。最终他挺了过来,天亮后,拖着冻伤的脚爬出冰缝回到营地。

  这次生死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王铁男说,与生命相比,登顶的荣誉和光环都会黯然失色,但在登顶的欲望和享受攀登的过程中他会选择后者。

  从那以后,他多次登顶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10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并在今年5月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珠峰是所有登山者的梦。”王铁男说,在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他再一次面对登顶和生命的选择,这次他选择了后者。

  今年4月,王铁男跟随登山队攀登珠峰,在攀登至约8500米时,由于队友的身体出现状况,他主动放弃登顶,携队友下山。“要是20年前,我肯定不会放弃这次登顶机会。”王铁男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经历过队友遇难、生死徘徊,是登山让他不断战胜自我,也是登山教会他尊重生命、享受生活。“没能登顶,我觉得遗憾,但不后悔。”

  幸运的是,王铁男今年5月再次获得登珠峰的机会,并最终圆梦。“登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王铁男说,“大多数人登山都是源于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和尝试,只有经过历练,生活才会变得豁达、宽广、平静。”

来源:新华网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四十二·中国员工逆境中不...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杨澜:流量为王不足惧,读屏时代更需要品质

    追求品质和重视流量相互矛盾吗?读屏时代,观众需要什么样的作品?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天下女人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澜日前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流量为王不足惧,并不是说去追随表面的潮流就可以确保你的成功,在读屏时代,核心还是对品质的追求。

  • 王嘉尔:从小有做音乐的梦想,输赢没有过程重要

    10月22日,王嘉尔音乐联盟灿星制作的签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上,王嘉尔不仅宣布了和灿星的正式联手,更大谈自己追寻音乐梦想的初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树菊:菜市场里的全球风云人物

    2010年3月,陈树菊和姚明、成龙等48人,一起登上了《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同年5月,在导演李安的推荐下,她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人物”,列第八位,在她之后是众多为人熟知的名字:奥巴马、克林顿、乔布斯……

  • 为了乡亲的一句话,他研发出玉米播种智慧农机

     “依靠这个智慧农机,我去年增收了10万元。”前不久,记者前往山西繁峙县采访,种粮大户农民梁长青掐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放苗雇人省了2万元,出苗齐全每亩地多收了100元,800亩地就是8万元……”而梁长青所说的“智慧农机”,就是山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山西省科技特派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中东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玉米膜侧精播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