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100余狙击精英的“枪王”争夺战

2018-10-25 07:49:19

10月20日,远距离山地搜索狙击课目中,参赛队员相互协作实施射击。王涛/摄

  10月22日,“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京郊武警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5天的赛期里,来自中国、白俄罗斯、匈牙利、以色列、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军警宪同类部队的100余名狙击精英,展开了一场“枪王”大对决。

  “实战、精英、高难、综合”是这次比赛的显著特点。“没有高难度,哪能有高能力。”武警部队参谋部情报局局长张晓奇说,“狙击手是‘枪王之王’,只有平时不断挑战各种高难极限,才能锻造成为实战中一击制胜的‘尖刀之刃’。”

  马其顿选手米萨洛夫斯基下士和队友马塞夫斯基军士长曾在欧洲参加过德国、意大利组织的多场狙击赛事。“‘锋刃’竞赛参与国家多,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举办许多课目,没有出现任何失误,这代表了最高的办赛水准。”米萨洛夫斯基说。

  本次竞赛设置了潜伏狙击、对抗狙击、价值目标选择狙击等12个课目,5天比赛里,“生死对决”般的竞赛场景不断上演,令人惊心动魄。在不少参赛队员眼中,这场“枪王”之战是竞赛,是与各国同行交流的平台,也是充满了浓浓硝烟味儿的“战场”。

  “不是你干掉别人,就是别人干掉你”

  狙击手比武是一场追求射击精度的较量,竞赛场上气氛常常紧张得“令人窒息”。

  张晓奇介绍,本次比赛的课目设置,借鉴了近年来武警部队成功处置的实战案例经验、近些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以及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每个课目都带有实战背景,凸显实战特点。

  对抗狙击课目的设计就是由电影《兵临城下》的主人公、苏联著名狙击手瓦西里的故事演变而来的,要求狙击手听声辨位,在电光石火间完成对目标的精准狙杀。

  竞赛现场杂草丛生的山林中,枪声突然响起,隐蔽在靶壕里的科威特狙击手法哈德立即转身,利用潜望镜凭借记忆向枪响处搜寻。锁定位置后,他选取了最佳射击地点,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再次露头的那一刻。

  当目标靶再次出现在200米外,法哈德迅速瞄准,扣动扳机,子弹呼啸着飞向密林深处。3秒过后,目标靶不再显示。

  “打到得分区外了,只差一点。”面对对抗狙击课目裁判员公布的结果,法哈德在确认过弹着点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向后面的队友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狙击与反狙击,存亡就在一瞬间。”在这一课目中,参赛选手需要凭借听觉记忆对情况显示员鸣枪的随机地点进行位置判定,经裁判员判断准确后,同一位置会再次出现一个目标靶,显靶时间3秒。队员们只有一发子弹,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一枪命中目标。

  “战场上狙击手就是‘幽灵杀手’,都是隐蔽杀敌,就看谁能先发现谁。生死关头机会只有一次,不是你干掉别人,就是别人干掉你。”张晓奇解释说。

  赛场的另一边,来自以色列的狙击手欧马尔中士正在小心地进行伪装。深秋时节的燕山深处,寒风凛冽,欧马尔潜藏在半人高的草丛中,耐心地等待着远处目标靶出现。

  在欧马尔参加的潜伏狙击课目中,队员们需要在划定范围内进行伪装潜伏,躲过观察员1分钟的观察判定。规定时间内未被发现,他们将拿到1发子弹,用此前的潜伏姿势对160米至220米的随机目标靶进行射击。

  潜伏狙击是上一届比武保留下来的课目,实战意义很强。在现场裁判员刘兴泰看来,顺利潜伏不被发现只是第一步,成功潜伏后能否实施狙击更加关键。

  “潜伏和狙击是一个整体。有些人隐蔽很成功,但是位置和姿势不利于射击,任务同样是失败的。”他说。

  “砰!”一声枪响划破了山谷的宁静。

  欧马尔从赛场上下来时,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显然,他打中了目标。

  赛场上的“中国风”

  “拿到了!”来自菲律宾的狙击手拉菲和纳布阿走出靶场,两人手里挥舞着两把极具中国特色的轩辕剑。

  这个让诸多外国参赛狙击手兴奋不已的课目就是“近距离精准狙击”。在这一课目中,狙击手需要在35秒内打碎50米到80米外的一个纵向红色玻璃管和一个横向蓝色玻璃管。这两个玻璃管与轩辕剑靠细绳相连,第一枪红色玻璃管破碎后才会露出蓝色玻璃管,第二枪打掉蓝色玻璃管,轩辕剑才会落下。

  这两个玻璃管直径只有3毫米,击中它们可谓“百步穿杨”。

  张晓奇介绍,这一课目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古代的典故,考验的是狙击手对细微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在玻璃管下方悬挂的轩辕剑是特意加入的奖品,代表“剑中之王”,正适合赠与将它击落的“枪王之王”。

  对参赛队员们来说,轩辕剑是件极具“中国风”的奖品,能得到它是对自己精准射击能力的肯定。而在张晓奇看来,真正的“中国风”是这个竞赛课目背后设计参考的实战情况。

  “我国的反恐作战大多没有太大的火力攻击,都是要求精准射击。近距离精准狙击课目的设计就是考虑到这一点,距离虽然近,但是目标很小,要让狙击手们打到最精准,精益求精。”张晓奇说。

  同样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的是“解救人质狙击”。在这一课目中,队员需要在5分钟内击中270米至330米外的歹徒靶。歹徒靶隐藏在人质靶身后,全程无规律晃动,过程中会从人质头部两侧分别显示半个头靶和整个头靶,每次显靶时间3秒。队员同样只有一发子弹,自行观察射击。

  竞赛现场,山谷中风势渐大,芦苇在随风摆动。两米高的射击台上,来自武警河南总队的刘付鸿峰认真测量着风速等各种数据,不断修正弹道。瞄准镜里,靶标像不倒翁一样左右摆动,在晃动的芦苇丛的衬托下,让人有一种眼晕的迷惑感。

  这一课目是唯一会倒扣分的课目,击中人质靶会减60分。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刘付鸿峰不敢轻举妄动。他屏住呼吸,将仅有的一颗子弹装进膛内,把瞄准点放在“人质头部”附近,等待着那个开枪的机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刘付鸿峰的心情逐渐有些焦急,眼睛也开始变得酸涩。数秒之后靶标瞬间出现,狙击手的本能让刘付鸿峰果断抓住战机,扣动扳机。报靶显示,这一枪正中歹徒半头靶。

  “这既是考验狙击手对自己精准射击的自信,也是考察他们对战机的把握与权衡。”张晓奇说,国内的恐怖事件更多的是个别歹徒挟持人质,他们会藏在人质身后,救援时就需要狙击手在歹徒露头的瞬间射击。这一课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除了情景设计,作战时的地形环境也极具中国特色。

  在一些国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地形与作战环境是单一的,有的以山林为主,有的以平原为主。而在我国,作战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山地、平原、湖海等都有可能。来自海军蛟龙突击队的狙击手王源震与张亨对此深有感触。

  综合战斗狙击课目要求两名狙击手配合完成,在35分钟内穿过2.3公里的山地,并在其中标识的7个不同点位射击。王源震与张亨在出发前就商定,由体力更好的王源震负重指挥,而狙击更胜一筹的张亨则负责射击目标。

  “各个射击点的条件都不相同,有的需要两个人配合,依托一个人的背举枪瞄准,有的射击点是摇晃的,就像在一个秋千上。”回忆起这一课目,张亨笑了,“路程虽然短,但设计的情况很多样。在秋千上射击的那一项对我们来说都习惯了,像是在海面上。”

  “那把枪曾经打死过150多个敌人”

  5天的时间里,包括挑战、个人、小组、综合战斗的4个类别12个课目以贴近实战的考察内容与形式,让各国参赛队员们使出浑身解数。精彩的比赛背后,显示出了不同国家狙击手战斗理念的差异。

  在潜伏狙击课目中,以色列狙击手本先自己穿上伪装服,随后将两个战斗背包用伪装布包裹起来,开始制作一个“假人”。

  这是一个如同在趴伏瞄准的假人,被刻意露出的两条肩带像是双脚。本捡起一根干枯的树枝,绑在假人一侧充当狙击枪。进入潜伏区域后,本故意将假人暴露在显眼处,他却潜藏在不远处躲过了观察员的搜索。

  “制造假目标来隐藏自己,是我们平时训练的一个小技巧。”本在随后的射击中一发命中,谈起自己的“手艺”,他眼中充满了得意。

  “算是一次临场的尝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本说道。

  而在解救人质狙击课目现场,什么时候开枪成为不少参赛队员热议的话题。

  “明确知道有全头靶会出现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在全头靶第二次显现时开枪,这样会更稳妥。人质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远处的人质靶在晃动,武警雪豹突击队狙击手白志迪等到歹徒靶第二次露出全头时,一击毙“敌”,正中眉心。

  与白志迪的选择不同,菲律宾的狙击手们选择在第一次半头靶出现时就率先开枪。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开枪意味着抢占先机。“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能开枪的时候必须开枪。”他们认为。

  “很多国家选手在参赛时的考量和理念,我们是需要借鉴的。”武警部队参谋部情报局反恐特战处参谋李方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本次来参赛的外国狙击手中,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比如巴基斯坦的一名队员,胳膊上有两处枪伤,是实战中留下的。斯里兰卡队员使用的枪看起来有不少地方磨损了,但那把枪曾经打死过150多个敌人。”他说。

  10月22日,“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武警猎鹰突击队包揽个人全能总冠军和小组团体总冠军。此次竞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特种部队首次派员参赛。

  “这是一场学习之旅、交流之旅、友谊之旅。”中国空军代表队领队刘崇军说,尽管有语言障碍,但中外参赛队员通过技艺切磋和情感交流,友谊得到不断提升。

  作为武警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品牌,“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举办,旨在与各国同行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保卫人民美好生活,也是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竞技平台,让各国反恐尖兵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增进友谊,进一步推进反恐特战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狙击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包括在作战理念、枪械管理等方面,外国队员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举办‘锋刃’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交流是全方位的。”张晓奇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郑天然 特约记者 赵彬 通讯员 卢亚其 冯来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四十二·中国员工逆境中不...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杨澜:流量为王不足惧,读屏时代更需要品质

    追求品质和重视流量相互矛盾吗?读屏时代,观众需要什么样的作品?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天下女人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澜日前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流量为王不足惧,并不是说去追随表面的潮流就可以确保你的成功,在读屏时代,核心还是对品质的追求。

  • 王嘉尔:从小有做音乐的梦想,输赢没有过程重要

    10月22日,王嘉尔音乐联盟灿星制作的签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上,王嘉尔不仅宣布了和灿星的正式联手,更大谈自己追寻音乐梦想的初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树菊:菜市场里的全球风云人物

    2010年3月,陈树菊和姚明、成龙等48人,一起登上了《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同年5月,在导演李安的推荐下,她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人物”,列第八位,在她之后是众多为人熟知的名字:奥巴马、克林顿、乔布斯……

  • 为了乡亲的一句话,他研发出玉米播种智慧农机

     “依靠这个智慧农机,我去年增收了10万元。”前不久,记者前往山西繁峙县采访,种粮大户农民梁长青掐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放苗雇人省了2万元,出苗齐全每亩地多收了100元,800亩地就是8万元……”而梁长青所说的“智慧农机”,就是山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山西省科技特派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中东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玉米膜侧精播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