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90后,你来自香港,我长在内地,不同的工地留下同样的青春。这群大学生分别在各自建筑工地的班组,接受了自己人生的首次职业满月礼。
“幼稚白”变成了“成熟黑”
“师傅,立焊的角度怎么把握比较好?”
“要先进行反变形定位,预留缝隙下小上大,焊条与铁板的夹角为60度左右,而且一定要看清、手稳、点准!”
这一幕发生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驻马店蓝天世贸中心10#楼项目的施工现场,今年刚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气工长袁泉正在体验班组生活,“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后会找一份西装革履的工作,现在却在工地上跟工友师傅用弯管器弯线管、用电焊机焊防雷、用扎丝绑钢筋……刚开始,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随后几天,我又跟着专业师傅学习安全知识、绘制施工图,慢慢地我发现书本里面的知识不再是陌生的图片,就像突然活起来的感觉,我开始学会用双手去捕捉施工细节,用实操检验着理论。”
近年来,为推动青年成长,该公司鼓励新员工下基层拜工友为师,旨在让青年员工从施工一线中增长技能、提高水平,并成为有理论、懂现场、精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师傅,我焊接的地方为什么总是坑坑洼洼的?”袁泉疑惑地看着师傅。“刚开始我跟你一样点不准也焊不平,最后我在手腕上吊一块砖头练习,这个需要适应电流并选择合适的焊法……”电焊工魏志明师傅很耐心地说道。
一个月的班组生活磨砺,袁泉的皮肤从“幼稚白”变成了“成熟黑”。看着袁泉的进步,魏志明师傅开心地说:“小袁是哈工大的高材生,我是一个粗人,只要他不嫌弃我这个师傅就行,我会随时为他‘打call’。”
袁泉笑嘻嘻地说:“一日为师终身不忘,谁说90后不能吃苦,我现在跟着师傅顶着烈日的考验,滚着豆大的汗珠,学着接地气的活,班组生活让我变得不一样!我感受到了心理的蜕变,看清了职业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学艺都在我这张白纸上画上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香港学生有了工地师傅
“师傅,我普通话是不是有进步?”
“师傅,我能够看得懂三维结构图了!”
“不错,不错,进步挺快嘛!”项目执行经理王鹏在一旁欣慰地笑了。
9月1日,江俊伯一边翻看图纸,一边向身边皮肤黝黑的师傅请教。江俊伯是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大三的学生,今年暑假,他和同班5名同学在中建三局一公司北京葛洲坝项目实习,王鹏和项目上的前辈成为了他们的师傅。
刚到项目上时,他曾遇到不少烦心事。“在香港学习的是全英文课程,一开始很多中文看不懂,意思表达不对”,项目上的前辈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江俊伯进步很大,“看不懂图纸,师傅带着图纸到现场一一对照,平时在学校都是看二维的结构图,现在可以看三维的结构图了。”现在,6名实习生去项目现场,已经不需要师傅带领,现场测量、测混凝土强度均可独立完成。
为突出实践效果,提升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管理水平,项目部特意开展了“进班组”活动,为其分别指定一名施工班组师傅,开展“师带徒”学习实践。
“师傅,拉筋怎么绑才能紧一些?”“师傅,我绑扎的钢筋为什么总是不整齐?”刚开始下班组,与江俊伯一起的实习生罗浩峰每天都有各种疑问,他的工人师傅乔广鹏每次都很耐心讲解,手把手教。现在罗浩峰左手拿着扎丝,右手拿着扎丝钩,作业时,已经非常熟练了。
“能亲自观看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亲自体验项目实践劳动,接触到课本图片上描述的种种材料与测量工具的实物,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记忆各种理论知识。”罗浩峰告诉记者,这次实习理论联系了实际,对书本知识理解更加深入了。
“中国内地近几年的发展迅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江俊伯告诉记者,这次实习活动,让他回大陆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内地建筑行业的工资逐渐上涨,国家与企业的福利和惠民政策也较好,城市交通发达,电子交易便利,生活水平提高,将来在内地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