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田野上,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徐徐进站。“亲爱的旅客,列车即将驶入终点站阜阳站,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冬季并非劳务大军找工的“旺季”,但是此时的阜阳站月台上,迎来送往的声音仍然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总人口1070万,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五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之一。
一座城市的欲望和追求,往往能从交通变迁上体现出来。改革开放40年来,阜阳交通建设实现了由“慢”到“快”的转变,阜阳的劳务大军也随着交通大动脉的节奏而加速流动的步伐。
“送出去”:农民工的艰难外出路
一张“硬板票”,一个巨大的蛇皮袋,就这样挤进逼仄、喧闹的车厢,晃晃悠悠一整天。这是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标准”画面。
当时,阜阳人多地少,自然灾害较多,群众生活困难。同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发达地区生根开花,大量的工厂、餐饮以及建筑行业兴起,劳动力大缺口与经济高收入,成为吸引阜阳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的强大动力。
一个村有一个人出去了,就会接二连三带动更多人出去;一个人日子过得好了,就会帮助更多的家乡人……民工潮如“滚雪球”般逐渐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在1991年至1994年民工潮形成初期,阜阳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已有20万至40万人。
初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干不了太复杂的工作,这些务工人员只能做挑河挖沟的农工、建筑工地的泥浆工、码头的搬运工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通常都是哪里缺人了立马赶过去,那时他们总会身挑一根扁担,把被褥、炊具、粮食等能带上的东西都带上。
作为首批民工潮一员的刘影是1991年到北京闯荡的。“拎着蛇皮袋,穿着补丁裤,买不到坐票只能站20多个小时去,途中还要经历转车、扛着包裹赶车。”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故事,今年已经年近50岁的刘影偷偷抹了把眼泪。
“那时的火车站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人们出行特别困难。赶到‘三六九,往外走’的时候,站前广场上滞留的旅客密密麻麻的。”阜阳火车站客运中心主任李成林介绍说,“当时铁路线路少、火车运力弱,为方便更多旅客乘车,火车几乎站站都停,耗时长成了家常便饭。车是经过改造的棚车,虽然配备了卫生间,但条件十分艰苦。”
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通车,不仅为阜阳带来了亚洲最大、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路网性编组站,还为阜阳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1998年至2010年,受铁路交通影响,阜阳民工潮人数猛增到每年百万人以上。阜阳市人社局数据显示,目前该市已形成305万(不含县内流动)劳务大军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每年创收超过千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接回来”:返乡创业者的“春天”
阜阳火车站数据显示,当地民工潮1992年兴起,当年发送客流21万人次。2010年迎来客流历史最高峰,发送客流172万人次。2011年出现拐点,发送客流164万人次。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一路走低,2016年春运发送147万人次,创历史最低。2017年春运出现探底回升,发送旅客163.5万人。
“我市每年新增农民工10万人左右,2010年就近就业2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不足10%。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到来,大量务工人员中出现返乡流,互联网颠覆商业模式,对零售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部分务工者出现跨区域、跨系统流动;私家车普及、打车软件兴起等吸引大量务工人员选择回家乡发展。”阜阳市人社局副局长董晓红介绍说,目前阜阳就近就业70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20%。
为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阜阳市先后出台促进返乡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2017年,阜阳火车站与阜阳市政府联合开通宁波至阜阳K8500次“接您回家”免费务工专列。2018年增开东莞东至阜阳K4698次“接您回家”免费务工专列。
“我经营的箱包公司自2010年开始在颍泉区试投产,投产后得到家乡各级政府领导们的关心支持,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现在出口世界各地呢!”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刘生鸿激动地说。
眼下,阜阳两条高铁正在加快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通车。
“交通的便捷将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外地企业来阜阳投资,这对阜阳来说,必将开启一个发展的新时代。”董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