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走进斫琴师华一志工作室

劳动报记者 唐一泓
2018-11-28 08:58:28

  古樟与小楼相映,假山叠嶂、树木葱郁,上音附中的旧式别墅平添一份典雅清幽气质。36年前,小提琴家斯特恩来此参观,曾感叹“这里每一个窗口都有一个天才和未来的大师”,说得正是孩子们在窗前苦练琴技的场景。在一扇不大的窗口里,有一位乐器修造界的大师正俯首于案前,身旁一盏台灯,戴着眼镜,一刀一刀雕刻着手里的木料。这个看似平静的窗口,酝酿着最美妙的声音。

  做琴几十载自称是个“手艺人”

  时光回到1972年,17岁的华一志被分配到上海机器修造厂当钳工,学得一身好手艺的同时,喜爱拉小提琴的他按照资料自学修理。1986年,华一志左手中指因工伤导致骨折,无法再进行提琴演奏,怀着一腔对音乐难舍的热爱,他将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弦乐器的修造上。  彼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级名琴大量涌向日本,华一志决意东渡留学,在大阪卡内基弦乐器有限公司学习和工作,半年后便成为公司里最好的弦乐器修造技师。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一志被上海音乐学院特聘回国,参加小提琴制作的学科建设,至今已有27个年头。  华一志有个习惯,去到别人工作室,不听不闻,第一眼看的是对方工作台上的刀具是否齐整,刀锋磨得是否够快、刮片是否够巧,就能了解对方有几年功力。他心中有一笔账:“一个人做了十年琴,如果刀锋也是十年的功力,就说明这人是个庸人。聪明人会集中力量先磨刀,用四个月的时间把刀磨到十年的功力,等于是提前了九年零八个月拿到好工具在干活,这就事半功倍了!”

  上音以培养最杰出的音乐家为目标,华一志却告诉自己的学生如何做一个木匠。“我常对我的学生说,你们别老想着要成为什么技艺高超的制作大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木匠,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加上你的灵感、热爱。”做琴几十载,华一志还是自称是“手艺人”,就像磨刀一样,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意志,由此方能定心、定型、定性。

  手工不值钱好的手艺最珍贵

  尽管并非小提琴发源地,但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小提琴产量最大的国家,每月就有上万把小提琴出口海外或在国内市场销售。与人们想象中不同的是,这些提琴,大多数是由厂里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以手工方式制成———同样是所谓“手工”,技术含量却极低。华一志曾问国内一家大型提琴厂的高管,为什么不采购一些机械设备,既能大大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同时机器的操作也能让一些零部件的参数更加精确,减少人为失误。华一志得到的答案却是令人无奈的:采购机器成本更高,技艺反而不佳。

  以小提琴面板为例:不足三毫米厚,却用整片木材一点点削出来的,每一寸地方都有不同的厚薄、弧度要求。工厂里的提琴面板虽也是手工削制,却往往因为技艺不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优劣只在刀口一上一下间。而面板边缘那看似不起眼的一条黑线,需得先在侧边开口挖槽,将木材切成薄丝,染色成两黑一白填入槽内,再锉平上漆。简简单单一道镶线,不仅是为了美观,更为了琴体受到撞击后有缓冲的余地,考验的更是刀尖上的细功夫。工厂琴则干脆省略了这一工序,直接用墨笔画上就算完成。

  “手工不值钱,好的手艺才最珍贵。”如今,华一志立下了一个新的目标:他将召集自己已在提琴制作界独立门户的学生们,重新对少儿练习琴的版型、制作进行规范化操作,并通过讲座、发表论文等形式,呼吁更多工厂和制琴师正视练习琴品质的重要性,也将好琴的价值普及给千千万万的琴童家庭。

  坚持活态传承时间会倾诉一切

  从事西洋乐器制作几十年,华一志从未忘记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如今将自己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古琴制作上。在他看来,提琴做得再好,也是欧洲的属性,而他想亲手做出真正具有东方属性的乐器。早从1993年起,他已开始研究古琴斫制技艺。4年前,上海市政府为华一志颁发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和证书,同时,上海音乐学院也获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保护单位”铜牌。如今,这个不到30平方米的工作室,已然成为古琴斫制的非遗传承基地。

  “东方弦乐器中,我以为古琴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自古人们说琴棋书画,琴总是在第一位的。”更不论古琴历史已有三千余年,比起小提琴的三百年史绰绰有余。虽然东西有异,做琴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华一志各处收集古琴资料图纸,去故宫乃

  至藏家处寻觅、鉴赏。从提琴到古琴,在华一志看来,自己并没有转移,更没有跨界,小提琴和古琴同属弦乐器,振动与发声原理基本一致,这只是他在专业上的一个回归———既努力保持最传统的技法,又有所改良,有所创新,以求传统古琴技艺的弘扬与发展。

  在斫琴的选材和技艺上,他努力和古人保持一致,坚持纯手工开料,木材刨削,上大漆的过程。尽管对于传统的坚持如此严苛,但华一志认为,传统并非必须一成不变,在继承中创新的做法,就是“活态传承”,古老的艺术和技艺方能在当下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古琴底板有两个“雁足”,方杆的雁足插入底板的方孔内。按照三千多年以来的古琴制式,通常断了琴弦,即使是壮年男子的力量也无法做到独自换弦。在多年斫琴中反复研究实践,华一志终于从提琴用来调音的旋钮处找到了灵感:他将两个雁足改制为由7个弦轴分别调控7根琴弦的样式。因为每根琴弦都有一个弦轴控制并且轴与孔是锥体配合,不仅可以快速调音,更换琴弦也变得毫不费力。这项改良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更解决了长久以来抚琴者上弦和调音时的困扰,华一志给这个拥有七轴调弦结构的创意命名为“若水七星”。

  “我个人意见,八百年是一把好琴达到声学性能非常好的时间。使用的年代越久,木材的声学性会更好。”华一志说。他告诉记者,一把好琴,无论提琴或古琴,如果从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起便精益求精,只要存放条件不算恶劣,日复一日,阳光、空气便会赋予它最自然、奇妙的变化。与人工打磨的所谓包浆不同,唯有时间,会带来最温润的色泽和纯净有张力的音色。

  尽管“今人多不弹”,华一志仍坚守着这一曲自爱的“古调”。在这间显得有些簇拥的工作室里,默默雕刻着足以流传千百年的声音。

来源:劳动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要想拿奖牌 先得进决赛

    11月15日,在2018年沸雪北京站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时隔一年又见到了冯常军。冯常军是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国家队的一员,也是国内在该项目上最具实力的男选手。说起11月23日开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比赛,冯常军向记者透露,他将采用最新的高难度动作——空翻两周加转体1260度。

  • 电视剧《黄土高天》获专家好评:三代农民命运展现40年农村改革

    由董勇、王海燕主演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日前在京举行的研评会上,专家认为,该剧把40年农村改革这一宏大主题浓缩成普通的人物命运故事,写出了三代农民的生活史、情感史、命运史,具有一定的史诗品格。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让书店联姻文创(组图)

    书店,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无非就是买书看书。可如今书店一改原有刻板的面孔,变得高颜值,文艺范儿十足。经营模式的转型,对于书店职工的工作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梁钰,是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的一名“老员工”,在书店求新求变的当下,他率先成了“吃螃蟹”的人。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