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代的激流,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轨迹。生于1978年,那些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人们,他们成长在变革的浪潮中,他们的故事映射着这个大时代的变迁。
车金华满周岁照。 受访者供图
车金华,生于1978年5月,山东威海人
“高考是我人生的里程碑”
生于1978年5月的车金华,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提及前半生最值得回味的事情,车金华说是自己的高考经历。
1997年,19岁的车金华走进了高考考场。这名出生在山东威海小乡村的小伙子,最终顺利考入了武警技术学院(现武警工程大学),成为村里同龄人中,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在车金华出生的那一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迎来自己的大学时代。40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输送着一批又一批建设者,让无数人成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据车金华回忆1997年的高考,车金华形容当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所在班级的46人中,考上国家线的只有7人。而只有上了国家线,才有资格填报大学。
“在那个年代,能读中专已是很多人的梦想。”车金华说。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车金华在高三学得很努力:“那时没有补习班,就借高年级学生做过的题再做。”
车金华个人照 受访者供图
考上大学的车金华成了全家的骄傲。至今,车金华依然是村里老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鼓励着后辈们向他学习。
带着期望,车金华从家乡启程。上学的路,一走就是一天一夜:从威海坐大巴到烟台,再从烟台上火车,坐上一整夜到达西安。
由于路途遥远,车金华只能在寒暑假回家。平日里,他与家人保持着每周一封信的联系,隔三差五,还能在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给父母打个电话。
大学毕业后,车金华进入部队做起了副连长。2007年后,他调入北京任职某政府部门。回望自己来时的路,车金华说:“高考是我人生的里程碑,让我有机会走出去,在更高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0年前,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仅有86.7万人。而到了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就达到了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已不是“千军万马独木桥”。
付爱琳在长城留影 受访者供图
付爱琳 生于1978.7,河北承德人
“我的家从县城搬到了北京”
出生在1978年7月的付爱琳,老家在河北承德兴隆县。18岁时,付爱琳为自己做了个决定——离开农村,闯荡北京。
1996年,18岁的付爱琳无缘大学。父亲为她在村镇里寻了办事文员的工作,工资每月180元。
对于父亲的安排,付爱琳并不满意:“一个月180块,咋活?”于是,她下定决心,去大城市闯闯。和父母商议后,她决定前往北京,坐了5小时的绿皮火车后来到顺义,投奔了在这里开工厂的叔叔。
和付爱琳一样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的人不在少数。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壁垒逐渐破除,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40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
付爱琳没有埋没在这场浪潮之中。自1996年入京,她便进入当地一家精密仪器加工厂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刚到北京时期的付爱琳 受访者供图
如今,付爱琳已为人妻母,一家三口在顺义置办了房产,儿子也在北京读了初中。虽然自己依旧没有北京户口,但在付爱琳心里,北京已经是自己的故乡。
在这里,付爱琳见证了北京的变迁,城市里高楼林立,地铁线纵横交错,道路变得越来越拥堵,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密集……
定居于此的她,现今只在逢年过节才会回到河北老家。但老家早已不是昔日景象:“高楼大厦、生活便利、高速高铁,再加上如今发达的通讯,这些让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但付爱琳往外闯荡的事迹却还在家乡被当成故事讲述着,老一辈人总会告诫年轻人,要像付爱琳一样,长大了去大城市安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