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④、图⑤、图⑥分别为沤条子、去杂枝、做荆编。记者 史自强摄
相对于城里人用的铁盆子、塑料筐,73岁的中贾壁村村民张善勇执着地认为,还是手工的荆编器具好。“你看嘛,既轻巧又美观,几十年都用不坏”。
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磁县中贾壁村被誉为“山区荆编第一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看起来古朴的荆编器具。
慧眼识“荆” 有心
荆编,就是将生长在山地阳坡的落叶灌木“荆条”编织成器具的技艺,篮子、箩头、筐、荆笆、筛子、花眼篓……无所不有。
粗看一眼张善勇,花白胡子,衣裤上布满土灰,和普通的庄稼汉没啥两样。然而,一旦他做起荆编来,便瞬间让人心生敬畏。
那手艺十分娴熟,常有游客感叹“很神奇”。原本韧性极强的荆条,听命似的,在他指间飞快地旋转跳跃。穿过去,拉紧,穿过去,再拉紧……让人来不及想象结构,只听见最后“啪”的一声,剪断荆条尾,一个箩筐已摆在眼前。
张善勇说,要想编织顺利,选荆条的“慧眼”很重要。“最好的是秋荆条,即秋后叶落成熟的,条子通体一个色,从根弯到头不折断。千万别用伏季还未成熟时的条子,一头青绿,一折就断。”
割条子的粗细也有讲究,割的时候就要心中有数。“编篮子、箩头用细条多,编荆笆、筐、花眼篓等大件儿,用粗条多。”张善勇说。
上手编之前,还得“沤条子”。院前先挖一大坑,约两米来长,条子散放进去,一边泼水,一边翻转钉打,一边撒些土,为的是好沤上色。一次沤个几百斤,用土盖严实。约莫一周后,抽几根用手弯弯,软绵绵的,这才能编了。
搬把板凳就能编 有料
荆编最兴盛之时,中贾壁村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记得那时满树挂的都是红扑扑的像脸蛋子一样的苹果。树下,女人和小孩打杈分枝,男的就负责编,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村中教师张青龙回忆说。
粗条子韧性极强,对手腕、胳膊,乃至整个上肢的力量要求都很高,所以荆编多是男人做。
早些年,家里、门口、闹市等地,很容易找到编匠的身影。荆编的工具并不复杂,就是镰刀、剪子、锤子、锥子、绳子等等,场地上也容易凑合,两三平方米的地儿,搬一板凳,放开手就编起来。
学荆编要从简入繁,一般就从编篮子学起。沤好的条子得先去掉杂枝条,粗条有时还得劈开,以获得“扁条子”或是“白条子”。编篮子时先用几根挑好的长条子起底,侧面24经搭建起骨架,如地球的经线一般。底子起好后,用绳隆起来编腰,先小条,后大条,来回三遭之后锁边,上篮系子(提手)。该按则按,该拉则拉。好篮子底小而平整,两头方正齐平,中间稍低,篮系子粗细适中,美观又结实。
老艺匠们心熟手快,都是苦练出来的。没有个两三年光景,很难出师。“学会只是头一道关,要想编得好,得下苦功夫。”张善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