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自掏腰包守荒山 义务种树十二载

2019-03-26 07:41:42

  68岁的王惠民是个“老顽童”,网名“王大山”,退休后迷上了种树。遇上投缘的人,他会抖落一个小秘密:“这3个字倒过来怎么念?山大王!”

  退休后,王惠民和他的老友姜忠声就成了“山大王”,每隔一天,上山植树护林,常年不辍。

  “种树种上瘾,我俩根本停不下来。”自2007年起,在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村一处名为“独山”的山头上,他俩省吃俭用投入近百万元,在510亩宜林山地上种了约30万株树苗。如今,成活树木超过10万棵,这片昔日的荒山变成青山。

  初春的午后,记者爬到半山腰,见到了正在修剪板栗树枝条的二位“山大王”。虽然白发苍苍,但他们身手矫捷,步履轻快,不一会儿便把记者甩在身后。“带上馒头、面包等干粮,巡山一圈就是一整天,累了就席地喝口水,看看风景,好不快活。”王惠民回过头笑着说。

  王惠民和姜忠声退休前均在蚌埠市机关单位工作,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包下这片山地。来自农村的姜忠声自小就爱树,他深知树的“能量”。“小时候家住村口,没有遮挡,每次刮大风,房顶被掀得干干净净,那时候就在家门口种满树,后来它们都长到屋子高,为我们遮风挡雨。”

  姜忠声跟着王惠民第一次上独山,“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块和零零散散的马尾松,毫不夸张地说,山上有只兔子在跑,我们在山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当时就想,这山荒着太可惜,一定要让山绿起来!”

  起初,两人从外地拉回了7万元的香樟树苗,但种下去没到3个月,几乎死光。

  “石头山土壤太少,大树需要养料多肯定活不下去,我们想再换个种法,试试其他品种,没准就会成功。”王惠民介绍,他们开始改种香樟小树苗,从山下运土上山作为补充,并试着把树苗的枝干掐短,以增强耐寒耐旱能力。

  培土、施肥、浇水、修枝……退休前,每到周末,两位老人准时上山种树养护,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樟树的成活率逐渐提高。后来他们陆续试种起了高杆女贞、栾树、桂花树、板栗树、湿地松等10多个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不过,乡亲们起初对此并不买账:“两个外地人大老远跑这来种什么树,肯定有什么动机。”类似的说法在村民之间不胫而走。

  “有些村民以为我们要通过种树挣钱,因此抵触情绪很大。”王惠民回忆,树苗刚种下去不久,就有人砍树,有人开荒,还有人在山坡上放羊,羊把树皮都啃掉了,“为这些事,没少和他们理论过”。

  “这么多年来,大火小火都已记不清,有村民祭祀烧纸导致的,还有小孩玩耍造成的。”姜忠声回忆,当时两人租住在村里,每晚睡觉都提心吊胆。只要电话一响,肯定是山上起火,两人立马爬起来,喊上几个熟识的乡亲上山扑火。

  “半夜里找不到工具,就直接把衣服脱下来,狠狠地往火上扑打,衣服烧得都是洞,也顾不上心疼,只要火灭了,一切都值得。”老王说,“夏天栽的树,冬天烧没了,看到辛辛苦苦种的树烧成一片焦黑,心里仿佛在滴血。”

  显然,比土壤环境更难改变的是村民根深蒂固的观念。两位老人决定,忍下所有委屈,只做不说,让事实来说话。树被烧了,就再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购买苗木,每年都要投入七八万元,此外还要支付村民帮工的工资。可贵的是,他们不曾卖过山上的一棵树,至今也没向地方政府伸手要过钱。

  为了节约成本,两位老人时常自己扛着树苗上山,夏天衣薄。两位老人被荆棘刮得体无完肤,回家洗澡时发现双腿都是血印子。

  老伴看着心疼,头几年还劝过,“都已经退休了,天天跑农村来种树,年年都往里面贴钱,到底图啥?”亲戚们也跟着反对,“一大把年纪来种树,受累又受气。”

  “我们也打过退堂鼓,但是活儿干了一半,丢给谁呢?”他们曾下决心不种了,可是不来心里想得慌,没隔几天还是不约而同上了山。“要干就干到底,谁也别劝我们了!”

  12年过去了,如今独山树木种类繁多,枝繁叶茂,有的高达五六米,绿化效果非常明显。可喜的是,支持种树的村民多了起来,自发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协助两位老人栽树、看护、救火。

  平时只要收到召唤,51岁的村民王宝贵必到现场,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十来个人一直跟着两位老人干,山上绿化好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好处。从远处看,家门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景色,非常美。”

  “村民们防火意识增强了,现在到了清明节都没人上山烧纸。”王宝贵介绍,平时一旦看到毁林的现象,有些村民就会主动制止,遇到失火,村干部会用广播喊话,召集人手去救火。

  29岁的王帅老家在独山脚下,当年遇到失火,他往往第一个拿起扫帚往上冲。“我的父母经常帮忙护林,他们将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我们这一代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造林护林的队伍中来。”

  两位老人认为,种树让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升华,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色,非常有成就感,不再去计较个人得失以及曾经遭受的委屈。

  “大山养人,给了我们健康的晚年,就凭我俩这身板,还能再种10年!”王惠民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 见习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张超:你喜欢的,就是主流

    演员张超身高1.88米,眼神深邃,常被赞“贵族气质”。如果单单“以貌取人”,他本该是十足的偶像派,流量不愁。可张超“慢”得不像是这个时代的明星:19岁出道至今12年,出演电影8部,都不是戏份最多的人。

  • 和华语音乐黄金时代同步的姚谦,你还好吗?

    童年神曲《鲁冰花》的词作者,对像我一样听歌不关注词曲作者的人来说,这个头衔依然很能镇场,以及王菲的《我愿意》、辛晓琪的《味道》、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没听过姚谦的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掐指一算,和华语音乐黄金时代同步的他,还好吗?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魏文锋:世间万事唯怕认真二字

    魏文锋被称为“硬核”老爸。他认真地爱着自己的女儿,认真到愿意为了她,拿出对抗世界的孤勇。2015年,因为觉得女儿使用的书皮闻起来有一股刺鼻气味,他干脆去女儿学校门口搜集了7种书皮去检验中心做检测,结果让人很是忧心——这些书皮中大多含有有害物质,其中还有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

  • 经商父子的乡村创业梦:把贫瘠荒山变成秀美田园

    暖风习面,花香阵阵,沿着穿梭在小桥流水中的鹅卵石道一路走过去,成片香蕉树、棕榈树、椰树、枇杷树等各种果树展现眼前,不少果子已然散发果香……这不是南方果园,而是在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撞上村一玻璃温室内。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