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呈现一派“热闹”景象:金黄的油菜花连绵成海,茶树上瓢虫蜘蛛常常“光顾”,花丛间蝴蝶飞舞蜜蜂“忙碌”。记者眼前的这一切,得益于“土壤保健医”、党的十九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的到来。
爱穿裙子、知性端庄,这是学生们对廖红生活中的印象。但一到田里,扛锄头、挖沟、撒肥料、播大豆,“女神”变成了“女汉子”。廖红说, 每次下田就像郊游,比坐办公室有趣得多。
上世纪90年代,廖红被推荐到美国宾州大学根系研究中心学习。到美国后,她才知道自己进入了世界首个专门进行植物根系研究的Lynch教授团队。“植物90%以上的养分依靠根系吸收。一年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根深叶茂’的内涵,也爱上了植物这个深埋土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器官’。”廖红说。
“那个时候,这类研究在美国已成为前沿方向,但在国内仍处于空白。”1998年回国后,在导师严小龙教授的带领下,她和团队率先开辟了国内根系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希望借助科学手段,改良根系,提高养分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相处’。”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福建茶叶产量更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首。但是我国茶园普遍存在养分效率低、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及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茶树汲取养分,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根系天天为了生计‘忧思愁苦’”。
为解决这些问题,廖红想到在茶园间套作豆科作物,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的效果作为“绿肥”,让大豆根系和茶叶根系成为“好朋友”,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但跑遍大半个福建后,她却犯了难:福建地区大部分是酸碱度低于4.5的土壤,国际上普遍认为大豆无法在这种土壤环境下正常生长。
“我就不相信酸性土壤种不好大豆。”对酸性土壤和大豆有充分了解的廖红,坚信能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团队前期培育的大豆品种资源等,她和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探索,筛选出适宜酸性土壤的高效大豆品种及高效固氮根瘤菌,同时总结出一套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成功地在茶园种植出让国内外其他团队都“眼红”的绿肥大豆——即使在酸碱度为4时也能长出高效固氮的根瘤菌,更能给土地返补营养。
这一突破,离廖红的心愿又近了一步,“大豆根系‘攻下’了土壤,同时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使得大豆根系周围的土壤环境得到了改良,茶树根系便开始试探着与大豆根系‘交朋友’,还热衷于到朋友家里‘做客’,并且带着越来越多的同伴前往……”说起根系,廖红就像在介绍自己的一位“挚友”。
如今,在福建省武夷山、福安、安溪等地,廖红建立了多个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点,从2016年至今,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积超过6000亩,辐射面积超过10万亩。廖红也成了根生态守护者、土壤的“保健医”,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的农民纷纷找上廖红。
“本世纪初,我国很少有专门进行根系研究的专家。现在,几乎每种作物,甚至果树和林木都有专门进行根系研究的团队,根系改良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说起自己心爱的事业,廖红眉飞色舞。
不久前,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武夷山市共同成立福建首个茶产业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聘请廖红担任研究院院长。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更想让先进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在不减少产量、提升质量的前提下,留住祖国的绿水青山。”记者眼前的廖红神情严肃、目光坚定。(本报记者 谢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