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张京华在道县濂溪书院开讲国学经典。(资料图片)周平尚 摄
2017年,张京华教授(右一)为韩国训蒙斋学者解说永州朝阳岩石刻。(资料图片)周平尚 摄
2018年7月,《湖南朝阳岩石刻考释》出版座谈会上,张京华(右一)与师生交流。(资料图片)周平尚 摄
名片
张京华,男,1962年生,北京人。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1993年被北京大学破格评为副教授,现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兼任深圳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特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永州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社科联国学普及基地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春雨初歇,晨读声秋千似地荡出去。脆生生的“之乎者也”,竹笋一样拱破了空气里裹着的湿漉。
3月18日,星期一。永州,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
每周一清晨,是国学院的晨诵与师生礼时间。院长张京华和学生们,互行鞠躬礼。
这位北大来的“南下教授”,沉潜于永州之野,其人生地理轨迹由繁华而偏远,其精神生命与价值却不断拔节,聚能,发光。他带出了一支传奇的“张家军”,创建了我省首家本科教研实体的国学院,是学生心目中“恒久的信任”。
如果永州山水能言,定会向他道声“谢谢”。周敦颐和柳宗元,亦会约上这位“西岩书生”,把酒抚琴,共赏一池莲。
读书人,心要静
“西岩”,标注地理方位:永州西岩。柳宗元有诗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书生”,凸显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读书、写书、教书。
张京华喜欢“西岩书生”这个名号:“骨子里我是一介书生,本能地喜欢安静。”
他靠窗端坐,晨光透过樟树的新枝叶,映绿半扇窗,也剪出他强调的那个“静”字:“读书人,心要静,自动屏蔽喧哗与躁动。”
母亲是第一个让张京华感受到安静的人。他说:“父亲是军人,长年在外,母亲打零工供我读书,很苦但从不抱怨。我从小就知道,只有好好读书才对得起她。”
1979年,张京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4年,张京华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跟随著名历史学家王永兴学习隋唐史。王老先生受教于一代宗师陈寅恪,住在10平方米的小屋里,却神情怡然;讲起课来语言平静,逻辑严谨。
潜心学问的北大老先生,让张京华清楚了未来的人生方向。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当老师,31岁即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不少同学下海、做官,他则安心做学问。
1999年,母亲躺在张京华的怀中逝去。送走母亲,张京华从北大辞职赴洛阳。2003年他走得更远,来了永州。
别人都想争占好资源,他则主动“退圈”:“洛阳有伊川故里,永州有濂溪故里,出来走走很好,我希望安静地做学问。母亲在天上看着我,她会支持我的选择。”
按北大的传统,办读书会
读书人的安静里,有力量,有信念。
偏居永州,张京华以旁人眼中近乎“愚痴”的方式,诠释何为“老师”。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老师?”张京华自问自答:“世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老师要有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不能以学历‘投资’混饭吃。”
在师生关系疏离甚至扭曲的时代痛点中,张京华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故事,堪称一股清流。
第一次来永州,一家三口坐车去湖南科技学院,越走越迷糊。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带路,还请他们吃米粉。没想到第一次上课,小伙子就坐在面前,还是班长。张京华说:“我发现不少学生是来自湘西的苦孩子,纯朴善良,好好引导能成才。我按北大的传统,办读书会,带着他们读书,并进行学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