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敏 素描/琚理
工作任期期满后,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任教的沈新敏已经连续两次申请延期,加上最初当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时间,沈新敏至今已在该校任教近7年。
近7年的工作中,沈新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中巴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汉语有多热?自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正式启动后,汉语在这里成了香饽饽,学校原本只能容纳15人的教室每次都要扩容到35人。“巴铁”有多铁?沈新敏说,在大街小巷,“China,brother(中国,兄弟)”已成常见的打招呼用语,如果中国人会用当地的乌尔都语交流,巴基斯坦人会用更加尊敬的方式回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沈新敏经常用这句话解释自己一再申请留下来的原因。
在课堂上,巴基斯坦学生不容易拼出“沈”字的读音,而是读作“新”,恰好沈新敏的名字中有“新”字,所以,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新老师”。
“学习汉语是很多巴基斯坦人孩子的梦想,他们从小就听父母说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好朋友,在家乡接触到的中国人勤奋、友爱,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学习汉语去中国亲自体验一番。”沈新敏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巴基斯坦学生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中国老师的尊敬。沈新敏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当一位学生回家介绍他的“新老师”有多棒后,次日,学生的母亲亲手做了巴基斯坦传统美食鸡肉米饭,让孩子给老师带过来。装鸡肉米饭的饭盒是全新的,外面用干净的棉布包裹着,给“新老师”递上礼物的时候,学生一脸腼腆,因为他不确定老师是否会喜欢。这种惊喜而又幸福时刻有时很突然。按照教学流程,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学习一年并通过汉语水平3级考试之后,就有机会申请奖学金去中国学习汉语。
有一天,当沈新敏在课堂上宣布一位女生通过考试并被中国大学录取之后,这位裹着头巾、穿着传统服装的女生兴奋地跑上讲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种表达方式很罕见,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她在实现来中国的梦想后的一种喜悦。”沈新敏说。沈新敏介绍,巴基斯坦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大学,他们就业的路子很窄,所从事工作的月薪1500元左右。但如果走进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申请奖学金去中国深造二到三年,拿到本科或者硕士文凭后再回到巴基斯坦,未来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如火如荼,这些学生掌握汉语技能回国后,可以选择去中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工作。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大学本部每年招生12个班,每班35人,汉语水平达到4到5级的学生,回国就业率可达100%。
沈新敏介绍,其他的学生即便没有获得赴中国留学的机会,凭着基本的汉语技能,也能在当地的中资企业找到翻译、厨师等工作。一名叫丹尼尔的学生,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但他没有选择去中国留学,而是参加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巴基斯坦赛区的角逐,最终获得了冠军,现在在巴基斯坦内政部工作,负责处理和中国相关的文件翻译工作,月工资收入5000元到6000元,在当地相当于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
除了年轻的学生,沈新敏的课堂上每学期都会有一两名60岁以上胡子花白的老人前来学习汉语。这些老人几乎不会说英语,只会乌尔都语交流,为了方便教学,沈新敏自学了乌尔都语。
“用当地的母语交流,能够赢得当地人的理解和尊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巴基斯坦人渴望学习汉语,也正是想加深和中国好朋友的了解。”沈新敏深有体会地说,中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肝胆相照,两国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在两国语言交流学习中,“巴铁”有令人难以割舍的温暖。(本报记者 丰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