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近一期《半月谈》报道,有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只有12分钟。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要么是直接缺失,要么是流于形式。如何让劳动教育实至名归 ,成了当下的棘手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孩子“没时间”“不会劳动”等问题。很多孩子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很多父母很少主动教孩子诸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等孩子完全可以胜任的家务,通常是大包大揽家务活,他们认为孩子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家务活方面“浪费”时间不值得。
其次,要避免学校劳动教育陷入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学校当前的劳动课,实际是“综合实践课”,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并不多,大多数学校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突出。许多学校甚至以保障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
其三,要避免社会实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社会实践,本是对校内劳动教育不足的补充。然而,由于校外劳动资源匮乏,学农基地稀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情况,加上很多学校的学生是带着优越感、怀着春游心态来走马观花一下,距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
其四,还要处理好政府购买服务与学生承担劳动的关系。过去学校都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班要包一块校园公共区域的卫生,如今学校里都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学生担任值日生承担的工作只是简单的擦黑板、扫地、擦窗台等。更有一些学校的班级索性花班费雇人打扫教室,直接替代了学生早晚值日劳动。
劳动教育不能成为鸡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共识并积极行动、落实,劳动教育才有望实至名归。(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