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守护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2019-07-05 08:00:28

阿迪亚和儿子在升国旗。本报记者 吴勇 摄

毕世华在界碑处巡查。资料图片

麦麦提努尔在边境瞭望。

麦麦提努尔和护边小组成员在边境巡逻。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三路记者走近祖国边境线,探访几个用坚守和付出为边疆安宁作出贡献的普通家庭。对他们来说,“一山一水,都是家园;一草一木,皆为中国”。

  新疆帕米尔高原一家四代接力守边

  “守好国界线,不让界碑移动1毫米”

  在帕米尔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灰黄色的山脉连绵起伏,厚厚的积雪点缀其间。

  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木孜库仑牧业点,就位于这荒凉的山间。虽然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却是通往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柯尔克孜族牧民麦麦提努尔·吾布力艾山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的地方。

  22年骑坏6辆摩托车

  一大早,出了家门,麦麦提努尔把军大衣裹得更紧了。

  “这里够冷吧?”麦麦提努尔告诉记者,在柯尔克孜语里,“木孜库仑”就是“冰窝棚”的意思。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0.7摄氏度,牧民一年四季都要烧炉子取暖。

  正说着话,妻子布加乃提·卡玛力追了出来,往丈夫包里塞了两个馕和一瓶酥油,“忘带干粮,看你这一天怎么办?”

  作为木孜库仑牧业点护边组组长,麦麦提努尔一天的工作任务很重。他要巡查的区域长21公里、宽3公里,走一趟下来就得俩小时。除了日常巡查,麦麦提努尔每天还得去一次边境,来回36公里,路况太差,骑摩托车也得花上仨小时。

  累了,麦麦提努尔和同伴把路边的石头一堆,在上面盖个袋子,就当作临时的休憩点。饿了,拿馕蘸点酥油吃。闷了,就哼两首歌,“也不敢大声哼,缺氧。”

  “以前山里没信号,一旦进山,就意味着失联。”以往碰见紧急情况,麦麦提努尔和同伴只能自行解决。2005年冬天,他和同伴去巡查,却遭遇了暴风雪。摸索前进中,麦麦提努尔不慎跌倒摔伤了腿。同伴们轮流背着他,花了4个小时才回到家。

  这样的事发生过不止一次。每一个麦麦提努尔迟归的夜晚,妻子都辗转难眠,祈祷着丈夫平安归来。

  “巡边的工具,除了腿,就是它了。”麦麦提努尔指了指旁边的摩托车。1997年,刚当上护边员的麦麦提努尔攒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此后22年间,麦麦提努尔骑坏了6辆摩托车。

  现在的坐骑是县里新配置的。“拿到摩托车有半年时间了,你看我连保护膜都没舍得撕下来。”麦麦提努尔说,牧业点离乡里的加油站远,加油也不容易。通常是先运过来几桶油,大家平均分配,谁的车没油了,就从别人那里匀一点过来。

  “只有到3公里以外路途艰难的地方,我们才会骑着摩托车过去。”说完,麦麦提努尔骑上车出发,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边境点。越往前,山路越颠簸,空气也越稀薄……

  这样的巡边路,麦麦提努尔一走就是22年。

  说起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麦麦提努尔语气坚定:“守住这里,就是守住了国,守住了家。”

  70年践行一个承诺

  麦麦提努尔是家族里的第三代护边员,“我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

  麦麦提努尔的祖父珀默勒·多来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当时,木孜库仑只有三四户柯尔克孜族人家。看到解放军的巡逻任务很重,牧民们自愿加入护边队伍,还腾出毡房供解放军休整。

  珀默勒告诉子孙,自己曾向解放军承诺:“守好国界线,不让界碑移动1毫米!”他要子孙后代谨记这份承诺。

  1952年,麦麦提努尔的父亲吾布力·艾山也成了一名护边员。“一身打了补丁的军大衣,一双开了缝的绿军鞋,每晚睡前才能见一面。”在麦麦提努尔印象里,父亲总是不在家,里里外外都是母亲塔西布·斯拉木一个人在打理。

  除了要照顾孩子们,塔西布还是吾布力的工作搭档。“有时候碰上天气不好,我很担心,索性就陪着一起巡查。”为了防止孩子跑丢,夫妻俩就把孩子锁在家里。

  在一次巡查中,两人发现了特殊情况。“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快去向解放军报告。”听了丈夫的话,塔西布便马不停蹄往回赶,一心想着抄近路,右脚被擦伤也顾不得。那段路只有3公里,却在那天显得无比漫长……

  这工作,吾布力和塔西布一干就是28年。

  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吾布力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那个时候生病了,他也不去看,就守在那里,直到无法坚持了才下山。后来身体一直不好,都是当年落下的病根。”说到这里,塔西布擦了擦眼泪,“他去世快一周年了。”

  1980年,麦麦提努尔的大哥塔吉丁·吾普尔接了父亲的班。

  当时的护边员不仅要完成日常巡查工作,还要负责看护边境线上的一个物资库。边境线上条件艰苦,几个护边员只能挤在地窝子里,每隔一月才能回次家。

  有一次,塔吉丁实在忍受不住寒冷和孤寂,偷偷跑回了家。

  “我当时在门口看到他,特别心疼。”眼前的儿子胡子拉碴,嘴唇也被冻得干裂,塔西布赶紧进屋,想着给煮一壶热茶。

  “谁让你回来的?工作就丢下不管了?胡闹!”屋外传来丈夫的声音。塔西布再跑出去时,儿子已经被赶走了……

  “连口热水都没喝呢。”说起这段往事,母亲摇摇头,“但没办法,孩子他爸说了,这是祖训,更是原则。”

  1997年,麦麦提努尔接替大哥,正式加入护边员的队伍。“父亲生前交代,国家把边境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守好它,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使命。”

1 2 3 共3页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300个小哥哥没出圈” 偶像综艺的红利期过了吗?

    演艺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小红靠捧,大红靠命”。它说出一个道理,机遇的重要性。好导演遇见合拍的投资人,好演员遇见伯乐导演,好歌手遇见慧眼识珠的制作人。

  • 武磊:中国球员能在欧洲踢球 不会加盟其他中超球队

    近期的德转身价公布后,武磊打破了孙继海尘封多年的中国球员纪录,对此武磊表示,在身价刚刚更新后,就有人告知了具体数字,但他确实也没想到身价能上涨这么多。“本来甚至没期待自己的身价能上涨,毕竟我还没完全适应留洋生活,更别提上涨幅度还这么大。”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朱建民:“科技报国是我们奋斗的方式”

    他叫朱建民,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数十年来,在科研和创业道路上,他百折不挠,将一家微小的校办工厂,发展成年产值逾80亿元的化工新材料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填补了多项国家技术空白。

  • 倪文海:扎根杭州做“中国芯”

    出身贫寒,23岁远赴美国求学,40岁功成名就,却选择落叶归根回国创业,期望打破90%芯片需要进口的局面,最终扎根杭州研发“中国芯”,他就是杭州迦美信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倪文海。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