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一生攀登微波领域高峰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

2019-07-04 13:10:57

  6月29日凌晨,孙忠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作为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的专家和教育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这个名字在微波领域如雷贯耳。

  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工程应用作出贡献

  1936年8月,孙忠良在上海出生,1955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2001年,孙忠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毫米波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孙忠良解决了毫米波领域中的一系列难题,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工程应用和国防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东南大学毫米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崔铁军看来,孙忠良为整个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孙院士等前辈的高瞻远瞩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东南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一个德国天文代表团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当外国友人看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时,惊讶地询问其中的毫米波本振来自哪个国家。当德国朋友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时,代表团成员纷纷觉得特别意外。实际上,那个毫米波本振就是出自孙忠良之手。由于在开发毫米波频谱上的突出贡献,孙忠良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东南大学申报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参观了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之后,评审组没有发现需要的亮点,准备“打道回府”。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挽留下,评审组一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位于中心楼里的孙忠良院士实验室。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专家组发现了一件宝贝——为“七五国防重大预研项目”研制的集成前端。经专家组会议评审通过后,1991年年底,东南大学正式启动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东南大学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学校动员教授们申报国家“973项目”,孙忠良以70岁的高龄牵头申报国防“973项目”。2007年,项目申报成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900GHz亚毫米波收发前端。这是孙忠良继在8毫米和3毫米波段的开创性工作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孙老师有一双魔术般的手”

  孙忠良的一位学生说:“每次去找孙老师,他不是在搭电路就是在测电路。”学生们都说“孙老师有一双魔术般的手”,他们调不好的、即将报废的电路,孙忠良三下五除二就调好了。

  实际上,这神奇之处就在于孙忠良对各种电路的工作机理、数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正因为孙忠良对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和大信号模型做过大量深入研究,才会对电路中出现的现象了然于胸,在电路调试中展现出神奇的“超能力”。

  2011年,看到安检领域普遍使用价格昂贵的美国L3成像仪,孙忠良非常着急,他计划研制价格低廉而性能相当的毫米波成像系统。为此,孙忠良亲自画系统框图、做电路、搭建系统。一年后,76岁高龄的孙忠良成功研制出价格低廉的毫米波成像系统原型。

  孙忠良特别勤奋,他每年只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去实验室,经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白天黑夜连轴转。他家离学校只有五六百米,如此近的距离,他也做不到每天回家。

  八十年代后期,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支持下,孙忠良曾承担国防科工委的一个高难度项目。在项目进行到后期联调的时候,碰到诸多困难。他们要在指定的恶劣环境条件下让电气指标全部达标,一连调试了好多天,都没有完成任务。孙忠良号召大家连续作战,必须取得成功。有一天凌晨三四点钟,在大家纷纷困得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孙忠良大叫一声:“调好了!”教师窦文斌说:“孙老师做完项目回家倒头就睡,说明他不是不累,是强打着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晚辈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热情

  孙忠良的学生不算太多,然而他非常追求质量,总是毕业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他对每个学生和身边的青年教师都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热情。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志宁一直记得和孙忠良初次见面时,孙忠良对他的叮嘱:“第一,我们做工程的,研究理论是为了解决工程问题。第二,不要把发表论文看得太重了,要发展技术。”

  实验室技师朱成钰从1986年开始和孙忠良一起工作,深深钦佩孙忠良的人格魅力。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人事处的一位老师好奇地问朱成钰:“老朱啊,你和孙院士什么关系呀?这么热的天,孙院士为了你评技师的事,来我们处里两趟了……”朱成钰说:“我之前并不知道孙院士为我的事这么费心,听说了以后特别感动!”

  孙忠良的博士生杨非毕业留校,一时无法解决住处,孙忠良获悉后,自己想办法帮杨非在学校附近借到宿舍,让其安心工作。几年后,又安排杨非出国访学,还早早地询问他钱够不够用,帮他申请经费,叮嘱不光要开阔眼界,还要学真本领,按期回国。

  杨非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孙忠良时的情景:微波楼的小院里,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落下来,两位中年“师傅”坐在树下聊天喝茶。年轻一点的师傅问:“你找谁?”杨非回答:“孙院士。”问话人指着身边的另一位“师傅”说:“诺,这位就是!”杨非大吃一惊,原来大名鼎鼎的孙忠良院士如此朴实!

  如今,那位做大事的“老师傅”走了,带着他对母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唐瑭)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新加坡华人黄自立:潇洒人生四十年 敢于追梦爱尝试

    黄自立现在的重要身份之一是歌手。而商业的成功为他实现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祖籍福建安溪,但黄自立在新加坡出生长大,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安分的他从没少折腾。从当警察到自主创业“我父亲在警察部队服务30多年,从小就是我的偶像。有一次我陪父亲去警察总部,看到警察叔叔们穿着警服特别好看,英气十足,不禁心生羡慕,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警察。”大学毕业后,黄自立如愿成为一名警察。

  • 秦怡:坚韧前行 美丽人生

     过了90岁生日,秦怡老师又多了个新名字,叫“90后”美女。看得出来,她挺喜欢别人这样叫她,经常乐呵呵地说:“他们都叫我90后”。其实,我们都知道,论资历、论成就,她怎么都算是上海电影界的老前辈。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意大利华商孙运之:中国发展带给我巨大机遇

    孙运之是谁?他是意大利金砖投资集团董事长,又是意大利国际广播传媒责任有限公司监管运营人。从1991年赴意大利创业至今,他从一个餐厅的跑堂做起,一步步做大事业。从投资人到媒体人,孙运之在截然不同的身份间游刃有余。

  • “90后”女孩大学毕业返乡卖特产:帮扶乡亲施展理想不后悔

    “家里经济情况困难,我在上大学时就开始尝试卖枣夹核桃、红枣、小米等家乡特产,解决大学里的费用,并补贴家里的基本开销。”1994年出生的康焕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清涧县冯家沟村,帮助村民通过电商销售特产,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